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对比纳米碳与吲哚菁绿(ICG)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方面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67例患者资料,根据所使用的示踪剂种类,分为纳米碳组130例、ICG组37例,应用GraphPad Prism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率等计数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示踪剂对不同病理分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种胃癌根治术式中,淋巴结分拣均有助于提高淋巴结总检出数。纳米碳组较ICG组更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第5站淋巴结的清扫数目(P=0.02)、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第1站淋巴结的清扫数目(P=0.03)以及根治性远端胃淋巴结的总清扫数目(P=0.03)。在提高淋巴结检出率方面,两种示踪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碳与吲哚菁绿在不同病理分期中的总体淋巴结清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使用何种示踪剂,均提倡淋巴结分拣。纳米碳较吲哚菁绿更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全胃第5站淋巴结的清扫数、根治性近端胃第1站淋巴结的清扫数以及根治性远端胃淋巴结的总清扫数目。  相似文献   
2.
饥饿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其靶向肿瘤细胞异常活跃的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途径,抑制和杀伤肿瘤。除了葡萄糖以外,饥饿治疗的靶点也包括肿瘤细胞内的其他营养物质。然而,靶向效率较差以及药物耐受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其临床转化。近年来,纳米材料辅助的饥饿治疗快速发展,可以部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具有饥饿治疗作用以及将饥饿治疗与其他疗法相结合的纳米药物,其靶向葡萄糖代谢以外的营养物质,包括乳酸、氨基酸和脂质,为进一步开发具有饥饿治疗作用的纳米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2例pT1aN3b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均含印戒细胞癌成分, 分别检出62枚与41枚淋巴结, 阳性淋巴结均集中于胃小弯侧。最长随访近9年, 患者均健康存活, 无复发迹象。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等特点,其10年存活率约15%,因此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在近几十年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使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示踪剂已被证明可在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评估中提供关于肿瘤代谢的信息。然而,由于胃粘膜的物理摄取和自主运动等原因,某些类型的胃恶性肿瘤会影响胃癌的18F-FDG检测能力。因此,寻找更具有肿瘤特异性的PET-CT显像剂以弥补18F-FDG的不足是目前核医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其在胃癌示踪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示踪(吲哚菁绿联合纳米碳)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开展单臂开放前瞻性临床研究,自2021年7月至2021年9月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15例,入组患者同时接受吲哚菁绿与纳米碳示踪,其中吲哚菁绿注射采用腹腔镜下浆膜面“六点法”,纳米碳注射采用胃镜下黏膜面“三明治法”,实施规范化D2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及标本淋巴结检取。15例患者中男性11例(73.3%),女性4例(26.7%),平均年龄(57.1±12.8)岁,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π吻合)6例(40.0%)、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Braun吻合)9例(60.0%),分析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率、存活率,术后病理分期、各站淋巴结检取数目及总数目。 结果入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254.7±40.1)min,术中出血量(90.0±51.7)ml,术后住院天数(10.5±1.5)d,无严重并发症或非计划二次手术,至今均存活。各站淋巴结清扫数目不等,总清扫数为(44.6±13.1)枚。 结论双示踪(吲哚菁绿联合纳米碳)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86例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体外淋巴结分拣的临床资料, 淋巴结分拣工作主要可以提高第4sb、4d、6、7、8、9组淋巴结的检出率。术后标本淋巴结的详细分布及检出数目能够反映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情况和明确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结分拣是否有助于提高纳米炭导航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分拣数目。 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化分为淋巴结未分拣组与分拣组,进一步根据病理分期及胃癌根治术式实施亚组分析,比较组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同时比较围手术期安全性与随访存活率。 结果共纳入147例患者,其中淋巴结未分拣组58例、淋巴结分拣组8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一致。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214.8±55.6)min,术中出血量(128.7±106.0)ml,术后并发症12例次(7.5%),围手术期二次手术率1.3%,术后住院时间(11.5±3.7)d,平均随访时间(15.1±6.9)个月,两组均无死亡。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分拣能够显著提高Ⅰ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数目[(29.0±12.3)枚比(24.1±7.8)枚,P=0.04],也能够显著提高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数目[(31.3±11.2)枚比(25.1±7.6)枚,P=0.02]。 结论淋巴结分拣有助于提高纳米炭导航3D腹腔镜下Ⅰ期胃癌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