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解剖病理基础及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提高MSCTA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12例经DSA证实的CCF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重建。结果CCF的MSCT及CTA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及眼上静脉扩张12例,并与颈内动脉同时显影;其他属支静脉扩张6例;对侧海绵窦扩大4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患侧眼球突出12例。颅底、眶壁骨折5例。眼球壁模糊、增厚5例。脑挫伤、出血4例。眼外肌增粗1例。结论螺旋CT及其血管成像诊断CCF简单、快捷、准确、可靠,特别是在外伤性CCF中,是首选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影响因素,提高肠套叠压力整复操作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经我科诊治的21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及未能整复的21例的手术病理改变。结果 整复失败21例手术所见:复杂型套叠15例、回结型套叠6例;术后病理改变:肠管坏死2例、器质性肠套叠1例、肠壁严重充血水肿18例。灌肠术中无一例并发穿孔。结论 整复失败与病程长、肠壁严重充血水肿及肠管坏死、患者年龄小、复杂型肠套叠、肠道畸形等有关。X线示套头大、分叶状,压力灌肠时显示“嵌顿征”、“绞窄征”及“弹簧套”等难以整复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66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48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44例,单纯性肝硬化3例,1例无明显肝脏异常。44例HCC均作过DSA检查,以DSA诊断APS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S的能力及APS的CT特征。结果44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MSCT增强表现分为:中央型(32例):(1)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第1级分支提早显影;(2)肝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内及其周围有网状动脉显影(滋养动脉);(3)肝动脉期可见门静脉管壁强化与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形成“门静脉铸形”。周围型(12例):(1)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肿瘤外周和肝叶边缘出现楔形或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2)肝动脉期门静脉分支呈线条状显影且与肝动脉伴行,即“轨道征”;(3)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早显影。结论MSCT诊断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MSCT血管成像(MSCTA)对APS的诊断可望取代DSA。APS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775注射液和碘油混合成混悬乳剂进行犬肝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并以单纯碘油混悬乳剂作为对照。两组犬各6只分别于术后1周、3周、10周经肝动脉造影复查,肝功能动态观察和病理检查。目的是评价775—碘油混悬乳剂用于肝脏的可行性。实验表明:775—碘油混悬乳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栓塞剂。其栓塞机制主要是损害血管内膜,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而导致血栓形成。775液—碘油混悬乳剂不仅具有碘油的栓塞和载体特性,其栓塞效果优于单纯碘油混悬乳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E患者的MSCTPA的临床表现。结果17例PE共检出亚段以上肺动脉栓塞85支。直接征象为栓子形成的各种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内实变影,胸膜腔积液,肺动脉扩张,支气管动脉扩张,右心增大。结论MSCTPA能清楚地显示PE的直接及间接征象,是正确诊断PE且具有安全、快捷、无创的首选诊断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处理重建技术对骨折的部位、范围和类型以及椎管内血肿、骨碎片情况等均得到满意显示。结论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处理重建技术可提高脊柱外伤诊断的准确性,有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原因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肝脏灌注异常的MSCT检查资料,根据MSCT表现对其病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131例肝脏灌注异常形成的原因为(1)单纯性肝动脉血流增多5例,均为富血供HCC;(2)肝动脉血流增多并门静脉血流异常116例,其中APS 82例(HCC并APS 71例,其他原因并APS 11例),炎性病变26例,肝实质受压3例,肝硬化5例;(3)肝动脉血流增多并肝静脉血流异常8例,均为Budd-Chiari综合征;(4)血管变异2例.根据MSCT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病灶周围型109例;Ⅱ型,肝包膜下型6例;Ⅲ型,外压型3例;Ⅳ型,多发多形态型13例.MSCT的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短暂性高密度区,常呈楔形.结论 MSCT是评价肝脏灌注异常的有效手段,结合肝内、外病变的特征可进一步探究其发生原因及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螺旋CT表现特征、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过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3例全部显示侧支静脉,其中显示33例胆支、25例胃支、14例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和2例脐旁静脉,侧支静脉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动脉期一般无强化,门静脉期显示多发点状、条状、结节状或细网状的强化血管影,走行扭曲,异常扩张,呈海绵样改变;22例显示门静脉栓子,14例显示肝脏灌注异常,12例显示胆系改变,25例显示脾肿大。结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有特征性螺旋CT表现,螺旋CT可以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资料.结果 16例患者16个FNH病灶中,平扫显示所有病灶均为略低密度,位于肝包膜下,其中14个可见更低密度瘢痕,从病灶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或不规则状.肿块实质呈"快进慢出"强化,中心瘢痕及辐射状分隔、假包膜"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肿块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 平扫和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能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