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注射自体骨髓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注射注入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患者抽取自体红骨髓离心后在C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注射至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部位,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进展情况。结果 20例获随访,骨折愈合18例,2例未愈合,愈合率90%,愈合时间4-11个月,平均8个月。21例患者经注射后无局部及全身感染并发症,未见异位骨化。结论 经皮注射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优点,是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升高等,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不难诊断,加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使阑尾炎诊断的准确率达到71%~98%[1].但部分急性阑尾炎患者可因为阑尾位置不同、年龄差异、炎症的波及、内脏神经定位差等因素出现不典型的临床表现,难以明确诊断.而慢性阑尾炎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多较困难.对于上述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直接选择手术探查,无疑是对患者巨大的伤害.近年来,结肠镜检查对阑尾炎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住院的急慢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对其术前结肠镜及其它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肠镜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血性腹水97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性腹水的病因,以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中山二院97例血性腹水病人资料,通过多种相关检查明确其病因,对病因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71例,居首位,占73.2%,以消化道肿瘤占大多数;良性腹水23例,占23.7%;原因不明3例,病因呈多样化。结论血性腹水病因多样,以恶性肿瘤居多,尤其为消化道肿瘤及女性妇科肿瘤,确诊需靠多种检测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5.
东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东莞地区有上消化道症状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0年两年间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行14C -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并分析感染情况。结果 有上消化道症状人群总感染率35。1%,男性33。8%,女性36。4%,男女之间及各年龄段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进行观察,研究NBI-ME内镜技术对发现结直肠新生性病变的优势,以及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精准度.方法 680例患者进行了完整普通肠镜、NBI-ME、色素内镜检查.对新生性病变分别用普通光镜、NBI-ME模式及色素放大方法观察病变表面结构,记录微血管形态(MP)和腺管开口分型(pit),对病变性质的判断结果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 NBI-ME在385例患者发现新生性病变513个,而普通光镜只检出其中的74.1%(380/51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色素内镜能检出86.0%(441/513),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光镜漏检主要为微小病变及平坦型病变.NBI-ME对判断病变肿瘤性或非肿瘤性准确率为94.2%,敏感性90.2%,特异性95.3%,显著高于普通光镜和色素内镜(P〈0.001).结论 NBI-ME内镜技术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和平坦型病变,能清晰观察病变表面pit形态结构、微血管形态,对判断病变肿瘤性或非肿瘤的准确率明显比普通内镜和色素内镜高,检查操作时转换模式方便,NBI-ME将成为发现结直肠新生性病变和鉴别是否肿瘤性的更有效的内镜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对食管早期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接受食管胃镜检查发现疑似食管早期肿瘤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IPCL组和Lugol's组,各50例。所有病人先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食管后,Lugol's组病人采用常规的碘染色检查;IPCL组病人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检查;评价2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组织观察的清晰度,并由操作对病变组织进行IPCL进行分型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价IPCL分类对食管早期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组病人病变位置观察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的诊断符合率、对早期食管癌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病人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CL分类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为70.83%。结论IPCL分类可准确判断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有助于提高食管早期肿瘤的诊断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28例34足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随访l8~30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本组34足中:优25足、良7足、可2足,优良率94.1%。结论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胃癌的生物治疗作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治疗模式,已成为目前胃癌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胃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镜在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便血患儿进行成人肠镜检查并电切除治疗息肉,分析息肉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病理特点,评估其安全性。结果:85%便血患儿发现结直肠息肉,临床症状主要为便血(35/35),腹痛(5/35),肛门有肿物脱出(9/35),粪便表面可见沟槽(6/35),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8/35)。35例患儿发现息肉共38颗,单发占91.4%(32/35),多发3例,大小多数在2cm左右。息肉主要在直肠占73.7%(28/38),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共占92.1%(35/38)。息肉均在肠镜下成功微创电切治疗,术中、术后无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电切成功率为100%。息肉病理检查,多数为幼年性息肉占73.7%(28/38),少数为增生性息肉占15.8%(6/38)和炎性息肉占10.5%(4/38)。术后未再便血。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最常见原因,息肉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为单发,病理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电切息肉后未再便血。成人结肠镜对小儿出血性结直肠息肉的检查和微创电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