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讨碳酸利多卡因在实施高位硬膜外阻滞时的效能、安全性,其血药浓度对呼吸、循环、血气参数的影响,我们应用碳酸利多卡因行高位硬膜外阻滞23例。观察结果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择期(ASA Ⅰ~Ⅱ级)实施乳房手术的病人23例,其中乳腺癌根治术11例,隆乳术12例,平均年龄38.40±9.50(26~50)岁,平均体重56.50±6.50(45~65)kg。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对照组)5例,用2%盐酸利多卡因10ml加0.9%生理盐水10ml稀释成1%的盐酸利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心病伴严重肺动脉高压矫治术患者围术期监测及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选32例肺动脉平均压〉70mmHg的患者,采用主肺动脉置管法持续测压,并通过主肺动脉导管持续泵入前列腺素E1(5μg·kg^-1·min^-1),观察转流后和术后第3天的肺动脉压。结果肺动脉压出院时[(43.90±12.42)mmHg]与术前[(85.88±13.26)mmHg]比较,P〈0.01;术后第3天[(29.40±13.41)mmHg]与术中[(36.10±16.20)mmHg]比较,P〈0.05。结论以动力性为主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虽经外科治疗降低了肺动脉压力,但仍需在麻醉处理上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治疗肺血管阻力的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3.
1992年,英国下议院小型特别委员会所做的关于应把助产士的职能扩大到医生的某些职责范围内的报告引起了各界的争论。过去规定应用产钳、静脉给药及应用激素来催产等是产科医生的职责。助产士只单纯做助产或遵从医嘱来处理产妇及新生儿。如今,新的想法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需要全面而连  相似文献   
4.
5.
作者报道1例39岁孕妇,妊娠36周择期行剖宫产术,因硬膜外操作时不慎穿透,后改为腰麻,经蛛网膜下腔置管注入0.5%布比卡因2ml,接持续微量泵(0.125%布比卡因2ml/h含芬太尼1μg/ml)滴注,麻醉效果满意,手术顺利。平卧数小时,补液3800ml/24h,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PCA)静注吗啡。但术后24h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头低卧位下腹腔镜时维持正常碳酸所需的分钟通气量以及血气、酸碱值和呼吸机械功能变化,选择20例在腹腔镜下做子宫切除术的病人(ASAⅠ~Ⅱ)进行研究,全部病人术前口服安定、输生理盐水5ml  相似文献   
7.
金伟  祁秀杰  李晓燕 《吉林医学》2011,(31):6741-6742
目的:总结2例先心病心内矫正术停转流前后顽固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经验。方法:1例室缺、右室双腔心、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停转流后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胺碘酮、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米力农,并6次除颤和分别再转流2次,使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室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患者停转流前,平均动脉压低,继而出现室速,给予上述药物治疗并行心尖部切开置管减压,转为窦性心律。恢复窦性心律后均给予心内起博。结果:2例术后心律平稳,2 d后撤除心内起搏器。结论:先心病心内矫正术停转流前后出现顽固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尽快有效地终止这种心律失常的发作是治疗的关键,在处理上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称先心病)中最为常见和危害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影响外科治疗的效果,还增加了麻醉的危险。我院从2004年11月至2006年5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共完成32例伴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矫治术,肺动脉平均压都在70mmHg以上。本文将麻醉处理的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2例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个月~32岁,≤3岁的婴幼儿10例。体重6·5~40kg,≤10kg的11例。32例中室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3例,完全房室间隔缺损3例,大动脉转位、主肺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各1例。术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人上腹手术联合应用超前镇痛与病人自控硬膜外腔镇痛(PCEA)的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1例65岁以上择期上腹手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对照组,n=11):按临床术后习用哌替啶50mg按需肌肉注射镇痛;Ⅱ组(n=15):切皮后30min硬膜外腔流向吗啡1.5mg 0.5%布比卡因6-7ml镇痛;Ⅲ组(n=15):切皮前30min硬膜外注腔注射吗啡1.5mg 0.5%布比卡因6-7ml超前镇痛组。Ⅱ、Ⅲ组于手术后均采用PCEA继续镇痛治疗。比较3组术后镇痛的效果,分别测定术前和术后1d、3d、5d及7d的呼吸功能。结果:Ⅲ组术后病人的吗啡用量减少,VAS评分量低,呼吸功能改善最为明显,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改善最为显著。结论:老年人上腹手术联合应用超前镇痛与术后PCEA,可改善术后的呼吸功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应用PCEA的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老年人上腹部手术采用硬膜外阻滞静吸复合全麻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疗效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1例65岁以上ASA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2组:Ⅰ组:(对照组n=20)术后按需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次;Ⅱ组PCEA组(n=21):术后行PCEA治疗,对比术后镇痛效果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5,7d测定呼吸功能变化。结果:Ⅱ组术后病人的吗啡用量少,VAS评分低,呼吸功能改善明显,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改善较为显著。结论:上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联合应用与PCEA可改善术后呼吸功能,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