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采用微创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5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Garden分型:Ⅱ型18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 mL,均获12~30个月随访。结果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2例(64%),良13例(26%),可3例(6%),差2例(4%)。均无术后并发症,切口I/甲愈合术后恢复满意。结论微创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创伤相对较小,出血量较少,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尽可能地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良好方法,适宜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下肢骨科手术对呼吸循环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40例4~12岁行下肢骨科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行硬膜外穿刺,分次注入0.8%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总量不超过0.8ml/kg,术中以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B组术中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肢体无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松宝颗粒联合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诊疗的10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唑来膦酸,4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于30 min内完成滴注,治疗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骨松宝颗粒,1袋/次,3次/d,以3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代谢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优良率(72.22%)明显高于对照组(51.85%)(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VAS评分下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VAS评分更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更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骨钙素(OC)下降,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OC更低,25(OH)D3更高(P0.05)。结论骨松宝颗粒联合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可促进症状改善,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骨代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There are objections to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固定治疗60例后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扶拐时间、下地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Bia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7~11(9.5±0.8)周,扶拐时间8~13(11.2±0.8)周,下地完全负重时间9~15(12.9±0.7)周。随访期间1例畸形愈合,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活动受限。术后6个月采用Bia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优13例,良25例,可19例,差3例,优良率为63.33%(38/60)。结论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后踝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置入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均骨性愈合,无股骨头坏死、骨不愈及内固定断裂松动。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50例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2例(64%),良13例(26%),可3例(6%),差2例(4%)。均无术后并发症。切口I/甲愈合术后恢复满意。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固定牢固、防切割、防旋转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治疗尺骨鹰嘴骨折中应用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线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尺骨鹰骨折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吸收组以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缝线治疗(56例),不可吸收组以克氏针张力带治疗(50例).观察围手术期、随访期及影像学指标.[结果]可吸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不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miR-139-5p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运用qRT-PCR检测软骨肉瘤细胞中miR-139-5p、GPR56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GPR56的蛋白表达;将miR-139-5p组(转染miR-139-5p mimics)、miR-NC组(转染miR-NC)、si-NC组(转染si-NC)、si-GPR56组(转染si-GPR56)、miR-139-5p+pcDNA3.1组(miR-139-5p mimics和pcDNA3.1共转染)、miR-139-5p+pcDNA3.1-GPR56组(miR-139-5p mimics和pcDNA3.1-GPR56共转染),均以脂质体法转染至U-2OS细胞;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Transwell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侵袭。结果:与人正常成骨细胞hFOB1.19相比,人骨肉瘤细胞U-2OS中miR-139-5p表达显著降低,GPR56表达显著升高(P<0.05)。过表达miR-139-5p、敲减GPR56均可明显抑制U-2OS细胞增殖、迁移、侵袭;GPR56是miR-139-5p的靶点。过表达GPR56可逆转miR-139-5p对U-2OS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miR-139-5p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其机制可能与靶向GPR56有关,将可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导杆漂移技术穿刺置管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导杆漂移技术辅助PTED治疗的34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病人腰部、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病人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分级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透视次数为(12.65±4.51)次;通道建立时间为(24.06±4.07)min;手术时间为(63.82±8.96)min。随访时间为14~30个月,平均(20.09±4.29)个月。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4.12%。结论 应用PTE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导杆漂移技术能安全、有效地置管,降低穿刺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钛笼与自体髂骨修复骨缺损在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4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均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将采用钛笼植骨融合的25例患者设为钛笼组,采用自体髂骨融合的22例患者设为髂骨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钛笼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显著低于髂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评分、ESR均显著降低,末次随访钛笼组Cobb角显著低于髂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中,采用钛笼植骨与自体髂骨融合均能取得较为良好的近远期疗效,但钛笼植骨手术耗时以及出血量较少,可减少远期Cobb角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