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72~81岁,平均(75.87±2.86)岁。其中单节段椎间隙感染共13例,L_(2~3)2例,L_(3~4)4例,L_(4~5)5例,L_5S_12例;双节段椎间隙感染共2例,L_(4~5)和L_5S_11例,L_(3~4)和L_(4~5)1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麻下经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根据细菌培养给予敏感药物治疗。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VAS术前(7.867±0.743)分,术后1周(3.877±0.792)分,末次随访(1.333±0.723)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84.296±8.292)%,术后1周(56.592±9.196)%,末次随访(17.330±4.839)%,术前ODI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5.400±4.205)分,术后1周(17.000±3.742)分,末次随访(24.400±1.765)分,术前JOA评分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10例(66.7%),良5例(33.3%)。结论椎间孔镜下置管冲洗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无法耐受其他治疗的高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颈前入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34例]和B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34例]。比较两组颈椎矢状面参数[C2~7 Cobb角、T1倾斜角(T1S)、C2~7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胸廓入口角(TIA)]及临床疗效,并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疗效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1)颈椎矢状面参数:各项颈椎矢状面参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C2~7 Cobb角、C2~7 SVA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大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2) 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两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8采用腰椎后路翻修手术治疗的1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退行性疾病,术中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5(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低,JOA评分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按Brantigan椎间融合分级标准:C级1例,D级3例,E级10例,植骨融合率为92.9%。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可以在不取出原有内固定的基础上进行邻近节段固定,增加了螺钉把持力,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