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诱导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凋亡以及对肝癌细胞侵袭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自2004年至2005年7月,体外培养SMMC7721人肝癌细胞系,在培养液中加入VES共育,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培养6、24、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小孔趋化试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性变化.结果 在加入VES后肝癌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在48 h加入VES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细胞的小孔趋化试验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VES具有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系凋亡以及抑制肝癌细胞体外侵袭性的作用,是潜在的抗肿瘤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与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环周切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侵犯情况。结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3%(7/56),远处复发率为25% (14/56);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1%(12/56);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3/44)(χ^2=6.061,P=0.014);前者远处复发率为50%(6/12),后者为18%(8/44)(χ^2=5.091,P=0.02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11);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1.7%,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者的70.4%。T3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7%(10/27),明显高于T1和T2的0/6和9%(2/23)(χ^2=7.758,P=0.021)。肿瘤直径≥5 cm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9%(7/18),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13%(5/38)(χ^2=4.803,P=0.028)。结论环周切缘侵犯与浸润深度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导管空肠造口术(NCJ)肠内营养(EN)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2例病人,16例术后肠外营养(PN)(对照组),16例术后行导管空肠造口术(NCJ)肠内营养(EN)治疗(实验组)。结果术后实验组的胃肠动力比对照组的恢复早(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血蛋白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升高,而实验组血蛋白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差异显著。结论导管空肠造口术(NCJ)肠内营养(EN)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比肠外营养(PN)具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下段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共计661枚淋巴结检测微转移,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 57.1%(32/56)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T3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直肠癌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20例(35.7%)中下段直肠癌患者67枚(10.1%)淋巴结检出微转移,该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5例(75%)VEGF表达阳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7例(47.2%)VEGF表达阳性,(P=0.044).结论 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状况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中下段直肠癌的表达及与直肠系膜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MMP-2的表达。结果75%(42/56)的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T2、T3期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和88.9%,明显高于T1期直肠癌的33.3%(P=0.013)。Ming分型中,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直肠癌的40.0%(P=0.001)。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系膜转移阳性的36例中有31例(86.1%)MMP-2表达阳性,而系膜转移阴性的20例中仅11例(55.0%)MMP-2表达阳性(P=0.01)。结论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与浸润深度和Ming分型密切相关。MMP-2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的外科治疗(附1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近5年16例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外科治疗经验。手术探查:除十一指肠侵犯外,多数病人还合并多脏器受累,本后病理组织学检查,4例肿瘤仅浸润肌层,7例区域淋巴结未见转移,右半结肠切除并十二指肠粘连松解4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空肠侧侧双Roux-Y空肠浆膜瓣或吻合共5例,十二指肠成形术5例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2例。结果近期十二指肠瘘2例,因器官衰竭死亡3例,2年内二次手术探查5例,以局部复发为主。认为重视初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中661枚淋巴结微转移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观察肿瘤组织中E-钙黏附素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检测出29例中的190枚淋巴结呈转移,其CK-20免疫组化检测均呈阳性,后者在该29例中另检出12例55枚淋巴结呈阳性;在27例HE染色未检出淋巴结转移者中,有8例12枚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20例(36%)67枚(10%)淋巴结检出微转移。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率为44.6%(25/56)。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与浸润深度(P=0.028)、分化程度(P=0.012)和淋巴结转移(P=0.007)密切相关。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4例(70%)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1例(30.6%)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下调参与了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巨大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并对各种外科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对1991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27例巨大胰腺假性囊肿(长径>10c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巨大胰腺假性囊肿约占同期全部胰腺假性囊肿的20.9%;病因分类:急性胰腺炎所致占51.9%,胰腺外伤和手术所致占33.3%,慢性胰腺炎所致占11.1%;病程小于6周者占绝大多数(21/27);30%患者出现上消化道梗阻(8/27);影像学上虽然囊肿巨大,但均为单房囊肿;ERCP检查发现多数囊肿与胰管相通(9/11).手术方式包括囊肿外引流术9例,均失败,改行其他内引流术.囊肿胃吻合术10例,1例失败,改行囊肿空肠引流术,ERCP胰腺导管囊肿内支架引流术2例,1例失败,改行囊肿空肠引流术,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17例(其中11例为采用其他手术方式治疗失败者).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结论 胰腺巨大假性囊肿多数出现胰管解剖学改变,外科治疗时机和适应证有别于一般性胰腺假性囊肿.  相似文献   
9.
黄炽明  刘全芳  王志度 《广东医学》2008,29(8):1329-1330
目的 研究直肠黏膜保护剂(复方角莱酸酯)治疗内痔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对比的研究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含有直肠黏膜保护剂的肛门栓剂,对照组使用无黏膜保护成分的栓剂.结果 ①治疗2 d后,观察组出血、瘙痒、疼痛、糜烂等症状减轻程度较对照组佳(P<0.05);②治疗7 d后,观察组出血、疼痛、瘙痒、糜烂等症状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直肠黏膜保护剂治疗内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SAP患者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TNF-α、CD4/CD8、IgG水平。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6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5例)。结果 EN组治疗后14d患者血清CD4/CD8及IgG水平比TPN组明显升高(P〈0.05);EN组治疗后7、14d时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与TPN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EN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TPN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改善其营养状况,增强肠道黏膜屏障,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SAP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