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再次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腔镜术后复发性气胸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1月对77例胸腔镜手术后复发性气胸再次胸腔镜手术治疗,行粘连松解、肺大疱切除、胸膜固定、闭式引流等.结果 77例均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见胸腔均有较重粘连,无术中大出血及围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35 ~87 min,(59±12)min;术中出血量30 ~160 ml,(92±33)ml.77例随访1~46个月,(22±13)月,无气胸复发.结论 术后复发性气胸再次胸腔镜手术可行、安全、有效,术中应选择性地松解胸腔粘连.  相似文献   
2.
应用直线型缝合器行食管胃侧侧吻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食管不同手术入路中应用直线型缝合器行食管胃吻合以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直线型缝合器纵向缝合食管胃吻合口后壁,使吻合口后壁延长至3 cm以上,应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吻合口前壁,完成食管胃侧侧吻合12例。术后随访观察进食情况,纤维胃镜、造影评估吻合口内径。结果12例均顺利完成食管胃吻合术,胸内吻合10例(83.3%),颈部吻合2例(16.7%)。经左胸切口行食管胃弓下吻合6例,经左胸切口行食管胃弓上吻合2例,经腹部正中切口、右胸切口行食管胃胸顶吻合2例,经三切口行食管胃颈部吻合2例。术后无吻合口瘘,切缘无癌残留,但发生腹部切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1~18个月,进食通畅,行胃镜检查4例,造影检查8例,吻合口直径平均1.5(1.4~1.7)cm,无吻合口狭窄。结论应用直线型缝合器行食管胃吻合通过增加吻合口内径、改变吻合口位置减少了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是替代传统管型吻合器吻合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胸腔镜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胸腔镜在纵隔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方法1995年6月~2002年12月对34例纵隔肿瘤病人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男性9例,女性25例。年龄16岁~74岁,平均43.9岁。胸腺瘤14例(良性胸腺瘤9例,恶性5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支气管源性囊肿5例,畸胎类肿瘤4例,心包囊肿2例,转移癌、淋巴瘤、蔓状血管瘤各1例。肿瘤最大径3.5cm~6cm,平均45cm。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侧肺通气,健侧卧位,胸腔镜trocar位于腋中线6或7肋间,2个操作trocar根据肿瘤位置而定。结果34例纵隔肿瘤中,25例完成胸腔镜肿瘤切除,9例小切口辅助完成。3例仅行肿瘤活检。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纵隔良性肿瘤,特别是中、后纵隔肿瘤,是胸腔镜手术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经胸腹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贲门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小切口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于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60例贲门癌患者行贲门癌切除术,经胸腹联合小切口30例,经后外侧切口30例,回顾分析2组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后外侧切口组相比,胸腹联合小切口组的切口长度短[(12.4±0.7)cm vs(19.2±2.0)cm,t=-17.577,P=0.000],手术时间短[(207.3±76.1)min vs(260.0±85.6)min,t=-2.519,P=0.015],开始下床活动早[(2.3±0.5)d vs(3.4±0.5)d,t=-8.521,P=0.000],胸腔引流量少[(276.7±58.7)ml vs(308.7±59.5)ml,t=-2.097,P=0.040],哌替啶用量少[(66.7±27.3)mg vs(113.3±45.4)mg,t=-4.818,P=0.000],吸氧时间短[(3.8±2.0)d vs(5.1±2.6)d,t=-2.171,P=0.034],动脉血氧饱和度高[(97.6±2.7)%vs(96.1±2.7)%,t=2.152,P=0.036]。2组清扫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壁肿瘤切除及胸壁缺损修补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胸壁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肋骨分化型软骨肉瘤、肋骨分化型骨肉瘤、肋骨骨巨细胞瘤及肋骨骨旁骨肉瘤各1例,肺癌胸壁转移癌2例,乳腺癌复发胸壁转移1例。行扩大根治切除4例,姑息性切除2例,限制性切除1例。切除肋骨1-3根,胸壁骨性缺损面积(4 cm×15 cm)-(15 cm×15 cm)。胸壁缺损重建6例:用部分膈肌修补加固下胸壁缺损1例,应用钢丝支架并腹壁转移肌皮瓣修补缺损1例,应用M arlex网片修补骨性缺损并同时覆盖周围肌肉瓣4例。1例限制性切除患者仅行拉拢缝合,未行胸壁重建。结果应用双层M arlex网片修补骨性缺损并同时覆盖周围肌肉瓣的3例术后胸壁稳定性满意,限制性切除的1例胸壁外观正常,余3例均出现反常呼吸。术后随访6例,时间5月-6年,4例原发性肋骨肿瘤患者均健在,3例转移癌患者死亡1例,失访1例,健在1例。结论依据胸壁缺损的位置和大小,应用双层聚丙烯网片结合自体肌肉瓣覆盖是修补重建胸壁的可靠方法 。  相似文献   
6.
胸腔镜手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994年5月~2009年11月,经胸片、胸部CT发现的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3cm)115例,术前均无明确病理诊断,经胸腔镜手术局部切除,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和病人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原发性肺癌行全胸腔镜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40例;行肺楔形切除75例,其中良性肿瘤59例、转移癌11例、不适合肺叶切除的原发性肺癌5例。结果所有病人均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100%。术中、术后并发症10例(8.7%,10/115):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肺动脉分支出血1例,转小切口开胸止血;胸引管拔除超过1周3例,呼吸功能不全3例,肺不张、胸腔积液、切口感染各1例,经对症治疗治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良性肿瘤59例随访2~176个月,平均44.5月,无复发。原发性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18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1例24个月复发仍存活,其余无复发。结论胸腔镜手术在明确孤立性肺结节病理诊断方面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良性孤立性肺结节得到治愈,原发肺癌可以得到明确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微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我国124位蒙族健康志愿者一次口服异喹胍(DB)后尿中DB和4羟异喹胍(4-OH-DB)的含量。结果表明,我国蒙族志愿者的DB羟化代谢具有双态性。求得DB和4-OH-DB代谢比值的对数值(Log MR)的分布范围为-0.57~1.49(MR为0.27~31)。124位志愿者中发现一位弱代谢者,其缺陷频发率为0.81%。吸烟和性别对DB羟化代谢的MR值无明显影响(P>0.25)。服药后6小时尿中DB和4-OH-DB的回收率分别为18.08±8.64%和11.79±5.27%。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DB和4-OH-DB的t 1/2分别为2.60±0.21和2.69±0.86小时;K分别为0.2684±0.0207和0.2973±0.1603小时~(-1)。  相似文献   
8.
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行胸腺切除的可行性及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远期疗效。 方法  1996年 7月至 2 0 0 1年 4月 ,选择 9例胸腺相关疾病患者 ,应用电视辅助胸腔镜 (VATS)行胸腺切除 ,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 结果 胸腺囊肿 2例 ,胸腺瘤 1例 ,恶性胸腺瘤 1例 ,胸腺癌 1例 ,重症肌无力4例。重症肌无力据改良Osserman分型Ⅰ型 3例 ,Ⅱb型 1例 ,合并胸腺瘤 2例 ,胸腺增生 2例 ,手术总有效率 3/ 4。手术中转开胸 1例 ,手术后随访复发 1例 ,经胸骨正中切口行胸腺扩大切除术。 结论 VATS治疗部分胸腺疾病可行 ,VATS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与常规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9.
针对经腹腔手术难于操作的转移性癌,尤其是位于膈下肝段的肿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对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的经胸腔.膈肌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转移癌部位经胸壁的肋间隙放置3根穿刺套管,术中在膈肌表面使用胸腔镜超声确定转移癌的部位并切开相应部位的膈肌,分离膈肌与肝脏间的粘连;经肝脏表面使用术中超声再次确定转移癌的部位并标记;使用电刀、超声刀及血管闭合器切除转移癌,或者行RFA治疗转移癌;完成肝脏手术后缝合关闭膈肌切口。3例患者中1例行手术切除,2例行RFA治疗。3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00、170、22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0、100、10mL,围手术期均未输血。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4、6、3天出院。3例患者随访28、12、7个月,未见肝脏和肝外脏器肿瘤复发。针对位于膈下的转移性肝癌,经胸腔一膈肌入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的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胸腔镜治疗肺部微小结节(1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导致肺部微小结节尤其是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 GGO)检出逐年增多,但术前定性困难。本研究探讨肺部微小结节的临床诊断及微创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病理诊断,微创切除及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13年12月-2016年11月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治疗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共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其中21个微小结节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并根据病理性质及患者身体状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结果共129个微小结节,实性结节(solid pulmonary nodule, SPN)37个,恶性比例是24.3%(9/37),术后病理结果为: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3个,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oma, IA)3个,转移癌2个,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1个,错构瘤16个,其他炎症等良性病变12个;49个混合性GGO(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 mGGO)的恶性比例是63.3%(31/49),术后病理结果为:IA 19个,微浸润腺癌(micro invasive adenocarcioma, MIA)6个,原位腺癌(adenocarcioma in situ, AIS)4个,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ti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 AAH)1个,SCLC 1个,炎症等良性病变18个;43个纯GGO(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pGGO)的恶性比例是86.0%(37/43),术后病理结果为:AIS 19个,MIA 6个,IA 6个,AAH 6个,炎症等良性病变6个;GGO总的恶性比例是73.9%(68/92)。52个良性病变均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共73例,VATS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33例,VATS肺楔形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6例,VATS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6例,VATS肺楔形切除28例;2个转移癌和2个SCLC,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术。另有6例患者术中冰冻病理存在误差,其中2例选择二次手术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45例有淋巴结病理结果NSCLC只有两例以SPN为表现的IA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余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1个月-35个月,平均(15.1±10.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肺部微小结节尤其是GGO,是恶性病灶的概率大,应积极外科处理;围手术期应与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冰冻病理结果存在误差可能性,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