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DM)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因腰腿痛至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并满足入选标准的390例50~60岁患者,详细记录患者DM病史,其中非DM患者123例(非DM组)、血糖控制较好患者140例(A组),血糖控制较差DM患者127例(B组);A组中DM≤10年68例(A1组),DM10年72例(A2组);B组中DM≤10年60例(B1组),DM10年67例(B2组)。用Pfirrmann评分系统对各组患者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用SPSS 19.0统计分析DM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各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1/2~L5/S1每节段上,A1组Pfirrmann评分与非D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2、B1及B2组的Pfirrmann评分显著高于非DM组(P0.05)。A2、B2组Pfirrmann评分显著较A1、B1组高(P0.05);B1、B2组Pfirrmann评分均较A1、A2组高(P0.05)。在A、B组中,L1/2~L5/S1每一节段上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 :DM10年及血糖控制不良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不同运动状态时椎弓根钉的置入位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正常人有效性腰骶椎(L_3~S_1)模型。根据椎弓根钉在椎体的位置,分别建立融合模型A、B、C。并根据不同工况对这3种模型施加相应的预载荷及扭矩,分析比较不同腰椎轴向运动时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有效的L_3~S_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椎弓根钉棒系统融合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后伸状态下,模型A的L_3/L_4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加,而模型B、C较融合前无明显变化;在侧曲状态中,模型B、C的L_3/L_4椎间盘应力变化不大,而模型A显著增加;在其余状态中,3个模型的L_3/L_4椎间盘应力均升高,其中以模型A增加最为明显。3个模型在所有状态下L_5/S_1椎间盘的应力均较融合前略有升高,其中模型B、C应力的变化小于模型A。结论椎弓根钉尖端位于椎体上1/3区域会显著增加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盘应力,进而引起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不会明显增加邻近下位椎间盘的应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原理,通过三维 有限元软件创建正常人腰骶椎三 维有限元模型,并对 模型进行有效性 考证。方法 选取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在平卧非承重条件下采用螺旋CT行薄层扫描,利用数字软件Simple ware2.0、Geo magic studio9.0、Hypermesh10.0、ANS YS9.0及Abaqus6.10-l等建立正常人腰骶椎(L3-S1)模型。对健康完整模型进行四种状态(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的加载分析,并将L3-L4在不同工况下的角位移与以往文献结果比较,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建立健康成年男性的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72158个节点,173035个单元;模型L3-L4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时的角位移数值与其他实验数据对比相似性好,各椎间盘最大Von Mises应力与文献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有效性验证,可认为该基于正常人体L3-S1腰骶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有效的,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腰椎椎间盘MRI特点及相关退变规律。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12月来本院就诊的成年男女患者各420例,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月经史、职业等,每位患者均行腰椎MRI检查。女性患者按照月经史分为5个组:绝经前组(n=76),绝经0年且6年组(n=98),绝经≥6年且11年组(n=82),绝经≥11年且≤15年组(n=80),绝经15年组(n=84)。用Pfirrmann分级系统对腰椎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男女患者年龄、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职业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Pfirrmann分级≥Ⅲ级的椎间盘比例高于女性(男78.2%,女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irrmannⅣ、Ⅴ级时差异更显著。在女性亚组中,绝经前组各椎间盘水平Pfirrmann平均分均显著低于各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15年时,绝经年限越高,L_1/L_2、L_2/L_3、L_4/L_5及L_5/S_1椎间盘Pfirrmann平均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11年且≤15年组与绝经15年组间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平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腰椎椎间盘退变较女性严重。绝经后女性腰椎椎间盘退变较绝经前严重,且在绝经≤15年时,绝经年限越长,退变越严重;绝经15年后,腰椎椎间盘退变进程减缓。因此,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是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节段内直接修复手术对于腰椎峡部裂及轻度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2010-01-2015-06收治并手术治疗的55例腰椎峡部裂及小于Meyerding I°峡部裂性滑脱病例。按术式分为修复组(15例)及融合组(40例),统计各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以及腰椎活动度,同时统计各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以SPSS 19.0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VAS评分及ODI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修复组腰椎活动度大于融合组(P0.05),修复组翻修率明显高于融合组(P0.05)。结论对于单纯腰椎峡部裂及伴轻度滑脱的患者,修复手术与融合手术疗效相当,且其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活动度,但其手术翻修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ACDF)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26例,其中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岁(56.0±9.4岁)。随访12~30个月(18.5±6.4个月),根据融合节段数分为四组:单节段融合组69例,双节段融合组85例,三节段融合组90例,四节段融合组82例。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垂直距离(C2-7 SVA)和T1倾斜角(T1S),并记录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肩臂疼痛VAS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各组参数改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参数及评分指标改变量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探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关系。结果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ACDF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1.07°±8.21°和20.92°±5.99°,C2-7 Cobb角为15.29°±8.64°和17.69°±11.25°,C2-7 SVA为20.94±10.77mm和20.61±10.23mm,T1S为23.02°±8.64°和24.05°±9.3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0.38°±7.49°和24.20°±7.96°,C2-7 Cobb角为13.04°±8.07°和15.85°±10.53°,C2-7 SVA为18.57±11.88mm和23.73±9.87mm,T1S为24.28°±6.71°和28.65°±7.64°,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6.76°±6.24°和20.54°±6.58°,C2-7 Cobb角为11.46°±7.83°和15.12°±10.42°,C2-7 SVA为19.36±8.40mm和25.25±12.20mm,T1S为26.56°±9.47°和30.39°±7.31°,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5.44°±6.50°和18.39±6.26°,C2-7 Cobb角为11.54°±8.30°和19.61°±5.53°,C2-7 SVA为22.39±12.60mm和27.68±11.17mm,T1S为24.70°±6.30°和31.22°±6.4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12个月,四组组内T1S与C2-7 Cobb角、C2-7 SVA均呈正相关,C2-7 Cobb角与C2-7 SVA均呈负相关;术后12个月,四组间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及T1S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1、0.003、0.002)。结论 :下颈椎前路减压单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无明显变化;双节段及长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显著改变,但下颈椎矢状位序列维持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TESSYS)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脊柱外科就诊的慢性腰痛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入选标准,共58例DLBP患者入选,均接受TESSYS治疗。患者手术前后的腰痛情况和腰椎功能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评估末次随访时疗效用改良MacNab标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8±2.3)分,术后即刻为(3.5±1.4)分,末次随访为(1.2±0.9)分,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33.7±3.6)%,术后即刻为(18.6±2.9)%,末次随访为(9.3±1.8)%,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患者术中可见散在炎性病灶,其中22例仅有纤维环破口处炎性灶,另30例尚有硬膜囊腹侧、后纵韧带表面散在炎症灶,且对炎性病灶刺激后可以复制疼痛。此5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优良率为78.8%,显著高于余6例患者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SSYS是治疗DLBP的有效手段,术中对纤维环破口处、椎管内后纵韧带和硬膜囊等椎间盘外组织上的炎性病灶的热凝处理,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吸烟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因腰痛在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的200例成年男性患者,详细问诊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饮酒史、吸烟史、职业等一般情况,根据吸烟史将患者分为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每例患者行腰椎MRI检查,用Pfirrmann分级系统对各节段腰椎间盘进行分级,用VAS量表对患者腰痛程度评分,用SPSS 19.0分析吸烟与腰椎间盘退变及腰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烟组Pfirrmann分级为4、5级的椎间盘比例高于非吸烟组(P0.05)。在L1/2水平分级为2级、4级、5级,在L2/3水平分级为2级、4级,在L3/4水平分级为2级、3级、4级、5级,在L4/5水平分级为3级、4级,在L5/S1水平分级为3级、5级的椎间盘比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吸烟组中,Pfirrmann分级为4、5级的椎间盘比例在L1/2、L2/3水平高于L4/5、L5/S1水平,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吸烟组腰痛VAS评分(5.00±1.30)高于非吸烟组(4.06±2.4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吸烟加剧腰椎间盘退变,且吸烟会加重患者腰痛程度。另外,吸烟对上腰椎间盘的影响大于下腰椎间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丹参滴丸联合苦参素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对照组不制作模型,模型组和实验组采用CCI4四复合因素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各组每天给药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实验组给予丹参滴丸联合苦参素治疗,3组连续给药7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丙二醛(MDA)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C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含量水平.结果 丹参滴丸联合苦参素能明显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ALT、AST、SOD活性的升高,增加TP和ALB含量,降低MDA、HA、CN、PCⅢ和CⅣ含量.结论 丹参滴丸联合苦参素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核心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冠状面失衡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后路脊柱矫形手术的6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8例, 女53例, 年龄(71.7±6.2)岁(60~82岁)。根据冠状面C7铅垂线(C7PL)偏离骶骨正中线(CSVL)的方向以及L4椎体倾斜方向来判断核心弯:若C7PL的偏离CSVL方向与胸腰弯凹侧一致, L4椎体倾斜方向与C7PL偏离CSVL方向相反, 则胸腰弯为核心弯, 定义为1型;若C7PL偏离CSVL的方向与腰骶弯凹侧一致, L4椎体倾斜方向与C7PL偏离CSVL方向一致, 则腰骶弯为核心弯, 定义为2型。根据冠状面平衡距离(CBD)的绝对值(|CBD|)分别将每一型患者分为两组, 即|CBD|≤3 cm的平衡组(CB)与|CBD|>3 cm的失衡组(CIB)。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胸腰弯Cobb角、腰骶弯Cobb角以及CBD变化。结果 61例患者(1型23例, 2型38例)中术前冠状面失衡发生率为55.7%(34/61), 1型中为34.8%(8/2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