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100例正常成人环枢关节CT测量温民生,张红,李进德,张振俊正常成人环齿前间距早已有公认标准〔1〕,其侧方间距X线平片测量亦多有报告,但因X线平片测量常取颈1-2开口位及侧位摄片,颈椎与胶片距离无法固定,放大系数不一,既使用同步放大标尺,仍易有误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颅内损伤的CT表现及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变化。方法分析 15 2例急性颅内损伤的CT影像。结果本组颅内血肿 10 0例 ,外伤后 5 -72h内复查CT发现血肿明显增大者 2 5例 ,外伤 72h— 7dCT示血肿明显增大者 3例。脑挫裂伤 76例 (包括脑内血肿 30例 ) ,其中对冲伤 17例。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6 1例 ,其中脑沟内高密度影 49例。本组合并颅骨骨折75例。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于外伤后 7d内有逐渐增大可能 ,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部分为对冲伤所致。脑沟内高密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CT征象。大脑中线旁脑沟内高密度 ,是鉴别该处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硬膜外血肿常合并相邻部位的颅骨骨折  相似文献   
3.
脑瘫患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MRI特征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脑瘫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PVL的脑瘫患儿(其中早产23例)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①PVL导致脑瘫儿童的MRI表现:脑白质减少主要发生在侧脑室三角区、体部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信号异常主要发生在侧脑室三角区、体部周围和半卵圆中心;脑室扩大变形;脑沟裂池扩大增宽;胼胝体异常。其他MRI的异常表现为脑皮层萎缩软化和基底节变性。②早产儿和足月儿PVL的不同MRI特点:早产儿和足月儿在脑白质区出现长T1、明显长T2信号的软化、囊变灶和脑室变形(脑室边缘凹凸不平)等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脑瘫患儿PVL的MRI特点、病变程度、范围以及早产儿与足月儿PVL的不同之处。早产儿发生PL的程度较足月儿童,易出现侧脑室旁脑白质的长T1、明显长T2信号的软化、囊变灶及侧脑室不规则扩大、变形。③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164例儿童脑瘫(CP)的脑部CT表现,发现异常者151例,占93%。CT异常表现;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容量减少(124/137);②脑室扩大,变形(114/137);③脑室外脑脊液(CSF)间隙增宽(87/137);④脑实质内低密度区(12/137)。⑤其它如先天性脑畸形(27/137)等。这些异常所见与患者临床表现关系密切。本研究显示了影像学检查对CP的诊断价值.突出了PVL及其后遗改变在CP发病学中的作用。文中资料表明,早产可能是重度脑白质丧失的最重要因素;大脑纵裂中后份增宽是重度脑组织丧失的征象;出生后脑缺血缺氧可能是CP患儿重度脑室扩大的主要原因;CP患儿脑部病变以一侧为主者常表现为对侧肢体不同程度中枢性瘫痪。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脊髓刀扎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12例急性脊髓刀扎伤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可见入路信号,椎管外一椎管内的刀迹金属伪迹影;此外,亦可见脊髓内的刀迹金属伪迹影、脊髓损伤信号、水肿信号、脊髓出血信号、硬膜外、下血肿出血信号。硬膜下、外血肿的鉴别可通过硬膜在血肿与脊髓间的关系来鉴别;矢状T1、T2加权相可以清晰地显示黄韧带、后纵带及硬膜的损伤或断裂。结论 MRI可准确诊断脊髓刀扎伤的部位,髓内、髓外及韧带、硬膜的损伤,尤其是矢状T2W相可清晰、准确地显示刀扎入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H)可依其发病原因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种。CT应用前多由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而确诊犤1犦。CT问世以来,以其迅速、无创的特性成为发现该病的最佳手段。我院1988年10月~2001年5月CT扫描发现SH96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男60例,女36例,年龄20~86岁,平均46岁。自发性SH36例,外伤性SH60例。发病(外伤)至首次CT扫描时间为15分钟~7天,扫描全部采用东芝TCT600S或PICKERPQ5000型CT机,基线OML,层厚=层距=8~10mm,外伤组加照骨窗片。2结果96例SHCT显…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手法康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180例 ,治疗手法为对肩、肘、手诸关节进行分解、被动、定量运动 ;对照组 12 8例 ,对患者进行无规则的被动或随意运动。 3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简单、有效、实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164例儿童脑瘫(CP)的脑部CT表现,发现异常者151例,占93%,CT异常表现: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容量减少(124/137);②脑室扩大,变形(114/137);③脑室外脑脊液(CSF)间隙增宽(87/137);④脑实质内低密度区(12/137);⑤其它如先天性脑畸形(27/137)等,这些异常所见与患者临床表现关系密切。本研究显示了影像学检查对CP的诊断价值,突出了PVL及其后遗改变在CP发病学中的作用。文中资料表明,早产可能是重度脑白质丧失的最重要因素;大脑纵裂中后份增宽是重度脑组织丧失的征象;出生后脑缺血缺氧可能是CP患儿重度脑室扩大的主要原因,CP患儿脑部病变以一侧为主者常表现为对侧肢体不同程度中枢性瘫痪。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