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跨膜蛋白MS4A8B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40例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样本的组织微阵列芯片上的MS4A8B,并将MS4A8B与增殖指数(PC—NA)和凋亡指数(TUNEL)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的年龄、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生化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与MS4ASB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良性组织、癌旁组织、前列腺上皮内瘤变、前列腺原发癌和前列腺转移淋巴结的MS4A8B蛋白表达分别为0%、1.94%、5.92%、62.6%和70.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前列腺癌组织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时间(RFS)明显缩短(P〈O.05);进一步研究发现MS4A8B蛋白表达与患者Gleason评分、增殖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分析)(P〈O.001)。结论:MS4A8B的表达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和转移相关,并在前列腺癌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妊娠黄体瘤(pregnancy luteoma,PL)是罕见的卵巢瘤样病变,易误诊,长期以来未被重视,且国内外文献多为个例报道,本文主要探讨PL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学起源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5例P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网状纤维染色的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PL患者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史,2例有声音低沉的临床表现.HE染色见瘤细胞均呈多角或不规则形,细胞质丰富,充盈嗜酸性细颗粒,散在分布含伊红色胶质样物的滤泡洋结构,间质由薄壁小血管和纤细的纤维组织构成.1例行网状纤维染色,阳性着色位置为瘤细胞巢周围而非单个肿瘤细胞周围.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Vimentin、α-inhibin、calretinin、WT-1、CD99和AE1/AE3呈阳性表达,EMA不表达.结论:PL为妊娠后期卵巢黄素化细胞的结节状增生,并非真性肿瘤,于产后可自行消退,孕妇或女婴可能会有男性化表现.妊娠期出现卵巢明显增大,无论伴或不伴有男性化体征时,均应首先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必要时术中可做活检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避免误诊致切除卵巢或过早终止妊娠等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 (UU)感染与异位妊娠的关系。方法 :5 8例异位妊娠妇女和 70例健康妇女 ,取其宫颈分泌物进行UU分离培养。结果 :异位妊娠组宫颈分泌物UU阳性率为 39.7% ,高于对照组阳性率 8.6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解脲脲原体感染可能是增加异位妊娠发生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乳腺肌样错构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肌样错构瘤(myoid harmatoma,M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5例MH,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电镜观察。结果 5例发病年龄29~44岁,平均39岁。肿瘤直径1.4~2.0 cm,平均1.7 cm。镜检:3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不清。肿瘤均由不同比例的乳腺腺泡、导管,肌样细胞束,纤维间质及脂肪组织组成。肌样细胞束散在灶性分布于纤维脂肪间质之中(4例),或与间质弥漫片状混合(1例)。肌样细胞类似于平滑肌细胞(1例)或肌纤维母细胞(4例)。免疫表型:5例肌样成分均表达desmin,α-SMA,MSA。电镜检查:1例显示肌纤维母细胞分化。5例均行肿块切除术,2例局部复发。结论 MH是乳腺错构瘤的少见亚型,以呈平滑肌或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肌样细胞束为典型特征。肌样细胞表达平滑肌标记,而超微结构上可能显示肌纤维母细胞分化。少数MH存在复发潜能;需局部广泛切除,保证切缘阴性。  相似文献   
5.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筛查的广泛开展及筛查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mona in situ,DCIS)及其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比例明显上升.DCIS已占新诊断乳腺癌的20%~30%[1],DCIS-MI占所有乳腺癌的比例接近1%[2],甚至占DCIS的比例可高达13.5%[3].有关DCIS-MI的诊断标准、临床治疗及预后目前存在诸多争议,已成为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普遍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OS1)和RET融合基因被陆续证实为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突变,并可在靶向治疗中获益。该研究旨在阐述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病理组织学特征,并探讨砂粒体与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发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新鲜标本和石蜡固定标本,检测肺腺癌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ALK、RET和ROS1基因突变状态。选取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病例44例(9例ROS1阳性,20例K-ras阳性,15例RET阳性)和融合基因阴性肺腺癌111例(20例EGFR突变,20例K-ras突变,71例未检测出基因突变)用于本项研究。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肺腺癌新分类评估融合基因组与无融合基因组的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并观察肺腺癌组织中砂粒体的数量及其分布的特征,并探讨砂粒体与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的相关性。结果:融合基因组中主要组织学亚型为腺泡状亚型(19/44,43.2%)和实体亚型(13/44,29.5%),无融合基因组主要组织学亚型为腺泡状亚型(50/111,45.0%)。实体亚型更多见于融合基因组,但两组间主要组织学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含印戒细胞成分、微乳头结构、黏液筛状结构及细胞外黏液分泌在融合基因组中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融合基因组(P=0.000,P=0.044,P=0.000,P=0.010)。砂粒体在融合基因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融合基因组(P=0.000),并且砂粒体与微乳头及黏液筛状结构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结论:实体亚型及腺泡状亚型常见于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砂粒体、微乳头、细胞外黏液分泌、黏液筛状结构及含印戒细胞成分等特征性组织学形态与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密切相关,并且砂粒体与微乳头结构和(或)黏液筛状结构往往同时存在。通过对肺腺癌的特征性形态学观察对肺腺癌基因检测的优先性筛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以局部浸润性生长为特点,特别是浸润至皮下脂肪组织,如切除不净,容易发生局部复发,但较少出现远处转移(<2%).DFSP好发于躯干,尤其是胸壁、腹壁、背部和腹股沟等部位,部分病例也可发生于四肢,但发生于外阴者极为罕见[1-10],迄今为止国际文献报道仅40余例.本文将截止至目前本院收治的3例病例进行报道,并对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文献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皮肤“消退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09至2012年间原发皮肤“消退性”恶性黑色素瘤8例,总结临床病理、治疗和随访资料.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40 ~ 69岁(平均58岁),男女比3∶1,发生部位分别为背部4例,足底2例,足趾腹面1例,上臂1例.临床上,6例初始表现为逐渐增大的皮肤黑斑,随后出现局部区域皮损颜色变浅并扩大,最终可呈瘢痕样.2例表现为散在簇状分布多灶黑点黑斑.组织学上,完全消退型3例,其中1例表现为肿瘤样黑变病.广泛消退型5例,消退比例达75% ~ 90%,大部分区域示完全消退期图像,局部区域呈消退进行期改变,Breslow厚度0.5 ~1.0 mm.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淋巴结内转移灶和广泛消退型原发灶内残留的少量黑色素瘤细胞均弥漫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HMB45和Melan A.吞噬黑色素的组织细胞CD68阳性.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27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5例无瘤生存;3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1例带瘤生存,2例死亡.结论 消退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罕见的特殊类型的黑色素瘤,诊断时应综合临床病史和病理学改变.消退≥75%是T1期(Breslow厚度≤1 mm)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一个不利因素,建议行病灶局部广泛切除术同时予以前哨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9.
普贝生用于促宫颈成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普贝生促宫颈成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妊娠足月、宫颈Bishop评分≤5分、无阴道分娩禁忌证、单胎头位孕妇随机分为两组。63例以阴道放置普贝生促宫颈成熟为研究组,57例用小剂量催产素促宫颈成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宫颈Bishop评分、用药至临产时间、总产程、阴道分娩率及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结果用药121后研究组促宫颈成熟48例显效,56例有效,而对照组18例显效,28例有效,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研究组从用药至临产时间为(7.18±8.12)h,而对照组为(22.75±7.93)h,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研究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0.95%,而对照组为36.84%,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间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出生时状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普贝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足月促宫颈成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7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3例为岛状类癌,1例小梁状类癌,1例黏液性类癌,10例甲状腺肿类癌。岛状类癌和小梁状类癌形态与其他部位的相同起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似,甲状腺肿类癌由不同比例的甲状腺组织与类癌成分构成。类癌成分多为混合性类癌,以小梁状类癌多见,黏液性类癌形态与Krukenberg瘤类似,极难鉴别。所有的类癌至少表达1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以突触素及CD56的表达比例最高,分别为14/14及9/10。14例获得术后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除1例黏液性类癌患者过世,1例合并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37个月阴道残端复发,其余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卵巢原发性类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卵巢单胚层起源的肿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除黏液类癌外其他类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