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报告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评价方法及其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本治疗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19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为34~72岁,平均50.5岁。入选条件:①明确诊断为脊髓型或神经根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②均有交感神经症状。③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其中8例术前影像学显示有椎节不稳,其余患者未见明显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早搏等心电图异常,胃肠道症状,面部潮红,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0~48个月随访,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患者主观满意度19例为优,16例为良,8例为可,4例为差,有效率为87.5%。结论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交感神经症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神经探查与保守治疗对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率的影响。方法61例肱骨干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7例(27.9%)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治疗组44例(72.1%)采用早期神经探查。结果2组神经功能损伤开始恢复和完全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26,0.219,P>0.05),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52.9%,治疗组为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P<0.05)。结论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行早期神经探查神经功能恢复优于保守治疗,早期探查修复桡神经并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为较好的一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颈椎Modic改变与轴性疼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C56;Modic 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存在Modic改变的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为56.5%.术后缓解率为76.9%;无Modic改变者轴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0.4%,术后缓解率为73.9%,两者轴性疼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O.05).Modic改变Ⅰ、Ⅱ、Ⅲ型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3.3%、60%和28.6%,术后缓解率分别为100%、66.7%和50%;Modic改变I型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和术后缓解率均较其他两型为高(P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跟骨骨折术后使用罂粟碱对手术切口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5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术后是否使用罂粟碱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9例33足,对照组23例25足。所有患者均行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引流片引流48 h,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分型、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不健康皮缘长度、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足部功能评分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分型、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足部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切口干燥时间平均(6.2±1.9)天,平均愈合时间(17.8±3.1)天,切口健康等级优良率64.0%。治疗组切口干燥时间平均(5.1±1.2)天,平均愈合时间(15.7±2.6)天,切口健康等级优良率8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55、0.0063、0.0328)。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应用罂粟碱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症等原因引起的下腰痛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中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由于在腰椎的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及骨融合率较高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是腰椎椎体间融合器(Cage)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与植骨相关的并发症,增加了植骨融合率,使其成为目前脊柱外科中发展较迅速,应用较广泛的技术之一。作者拟就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手术方式、各术式的特点及适应范围、术中内固定的问题以及最新生物材料在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综述。1手术方式1.1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  相似文献   
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研究OPLL的病理、生理及发生机制等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采集OPLL患者减压过程中未骨化的部分和颈椎外伤手术减压过程中正常后纵韧带,用原代培养的方法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泌形成钙结节的过程,并应用Von Kossa方法染色;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特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和骨钙素(OC)测定比较病变组和正常组差别。结果经Von Kossa染色后镜下显示黑色结节,证实为钙结节;细胞数量从第3 d开始明显增加,并快于正常组;病变组ALP分泌量为(28.56±0.65)U/gprot、OC分泌量为(1.04±0.14)ng/ml,明显高于正常组(P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S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S1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1SEP)的皮层电位P20峰潜伏期的参考值范围;明确S1SEP的P20峰潜伏期与年龄、身高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方法对28例正常成年人分别行双侧的S1SEP测定,记录受试者的年龄、身高及双侧S1SEP的P20峰潜伏期值。计算受试者的P20峰潜伏期的双侧95%可信区间,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试者双侧P20峰潜伏期是否存在差异,得出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单侧95%测定值范围。分别将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8例受试者的S1SEP检测均能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受试者P20峰潜伏期的95%可信区间为14.39~23.75ms,受试者双侧的P20峰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0~1.24ms。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骶后孔利用针电极刺激S1神经根可以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双侧皮层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层潜伏期与身高和年龄均无显著正相关。S1SEP有望用于诊断S1神经根病及其他影响SEP近端传导通路的脊髓病变,由于S1SEP的传导通路较短,对局灶性脱髓鞘的神经病的检测,S1SEP的"稀释效应"更小。同时S1SEP还有望用于伴有周围神经病或截肢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的术中监护。  相似文献   
8.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延期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延期外科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2006年行延期外科治疗的84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为伤后5d以上,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复位内固定与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通过Frankel评分、视觉量化疼痛评分(VAS)对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5年(1~6年)。结果术后54例患者获得完全复位,30例复位达到80%以上,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融合。合并脊髓损伤74例,其中63例不全脊髓损伤患者(85%),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Frankel评分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0.5分,末次随访VAS评分0—7分,平均2.5分。随访期间无严重内固定并发症如钢板、螺钉断裂发生,仅2例患者在术后1年后观察到前路钢板远端翘起,因无相关症状,予继续观察中。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延期外科治疗相对安全,正确的手术策略对于有效复位、解除神经压迫、避免进一步神经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腰椎横突间入路椎体间融合术(ILIF)及附加椎弓根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小牛脊柱运动节段标本12具,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7组:(1)正常对照组(IS);(2)左侧小关节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组(TLIF);(3)T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4)TLIF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5)左侧横突间入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组(ILIF);(6)I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7)ILIF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分别测试各组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时的载荷-应变、载荷-位移变化以及轴向刚度和双向扭转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所有生物力学指标中ILIF组稳定性均大于TLIF组(P<0.05),在定量扭矩扭角方面差距最大达72%.ILIF+BPSF的稳定性最高,在前屈载荷应变方面较IS组差异最大达53%,而ILIF+HPSF组与ILIF+BPS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IF手术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TLIF手术;ILIF附加同侧椎弓根钉固定与附加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使用ILIF术式附加侧同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提供较好的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翻修一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因"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四肢活动障碍13个月"于2006年 8月3日入院.患者于13个月前因"行走不稳、双手麻木半年"于外院行C5/6 Bryan Disc置换术,麻醉苏醒后呈四肢瘫.当地予神经营养、高压氧、针灸等治疗后,屈肘、肩关节外展自主运动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