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效果。 方法 经导管堵闭PDA患儿 15例 ,男 4例 ,女 11例 ,年龄 (1~ 14 )岁 ,体重 (7~ 30 )Kg。 结果 14例成功 ,1例失败。与术前肺动脉压 (6 3 2± 2 3 5mmHg)相比 ,术后即时肺动脉压 (2 0 5± 8 7mmHg)显著下降 (t=9 4 3,P <0 0 0 1)。术后 2 4小时超声心动图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随访 1月时超声心动图显示分流消失。全组病例随访 2年 ,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肯定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某种方法或药物为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案。方法 对6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用不同的方法、药物复律进行分析。结果 迷走神经刺激组转复律率为20%.西地兰组转复律率为62.5%.心律组转复律率为88.8%,异搏定组转复律率为93.3%。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组转复律率最低,异博定组转复律率最高,西地兰组平均复率时间最长。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异搏定作为转复律首选药物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近十年来儿童伤寒的特点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1月至2 0 0 3年 1月临床诊断为伤寒的 2 0 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 ,伴随呼吸道症状 14 8例( 71 84% ) ,肝肿大 14 4例 ( 69 90 % ) ,消化道症状 12 8例 ( 62 14 % ) ,脾肿大 5 5例 ( 2 6 70 % )。 90例 ( 4 3 69% )患儿出现并发症 ,肝炎 42例 ( 2 0 3 9% ) ,心肌炎 3 1例 ( 15 0 5 % ) ,下呼吸道感染 2 0例 ( 9 71% )。白细胞 <4 0× 10 9/L 95例 ( 4 6 12 % )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为“0”有 187例 ( 90 78% ) ,肥达氏反应阳性 199例 ( 96 60 % ) ,血培养阳性 72例( 3 4 95 % ) ,药物敏感率 >75 %的抗生素有 8种 :环丙沙星、氟哌酸、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丁胺卡那、头孢呋肟。结论 :佛山地区儿童伤寒全年散发 ,夏秋季多发 ,发病年龄以儿童为多 ,药物敏感显示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小儿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有报道发生率为1/25000。本病虽非常见,但属完全可以治愈、对药物反应良好的儿科急症之一,但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急性心力衰竭,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现把我科14例患儿应用心律平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共12例,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3例。多方法堵闭动脉导管未闭7例。2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分别采用Sideris(纽扣式)补片及Amplatzer堵闭装置各1例。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月至2年,其中1例房间隔缺损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单管双球囊对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价值。方法:常规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与右心室之跨瓣压差,作右室造影,测定肺动脉瓣瓣环直径,选择合适球一人民囊,进行扩张后,重复测定动脉瓣跨瓣压差,作右室造影,以了解即刻疗效。结果:2例扩张均获得成功,右室压力下降,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减轻,经1年随访,患者心功能良好,活动耐受力明显增加。结论:单管双球囊方法肺动脉瓣狭窄疗效好,安全,操作简单,术中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川崎病标准的可能性。方法: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分析6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病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2.3%),眼结膜充血(76.92%),大部分病例在发病3天内便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皮76.92%,四肢末梢脱皮69.23%,肛周皮损较四肢末梢变化早。多形皮疹(70.76%),颈部淋巴结肿大(49.23%),血小板第一次检查均值增高70.75%。结论:川崎病患儿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述表现伴眼结膜充血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肛周皮损及血小板增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鼻饲大剂量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可行性。方法对70例新生儿破伤风进行临床分度,鼻饲不同剂量的安定进行分析,轻度每天2.5mg/kg;中度每天5mg/kg;重度每天7.5-10mg/kg,每6h给药1次。结果治愈50例(71.4%),其中轻度15例,中度24例,重度11例;好转13例(18.5%),其中中度10例,重度3例;自动出院2例(2.8%);死亡6例(8.5%)。结论鼻饲大剂量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疗效满意,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安定化”量为:轻度每天2.5mg/kg;中度每天5mg/kg;重度每天7.5-10mg/kg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由EB病毒感染引起。临床常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本文分析了42例儿童IM的临床特点,其中21例采用更昔洛韦(GCV)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加深认识,以便及早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心肌损害的情况,及早治疗。方法对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伴心肌损害32例,其中20例行心电图检查,正常8例(40%),异常12例(60%),经用更昔洛韦、病毒唑、营养心肌等治疗,治愈38例(79%),好转7例(14.6%),自动出院1例(2%)。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提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常规及时行心酶谱及心电图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