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硒蛋白-P在大肠癌、转移淋巴结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1例大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黏膜中硒蛋白-P的表达。结果:硒蛋白-P在大肠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43/81)和55.7%(39/70),在正常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0%(16/20),硒蛋白P在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大肠癌组织(P〈0.05),且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大体类型、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淋巴结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且患者5年存活率与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osound,EUS)是目前局限期胃癌最主要的分期诊断方法[1],改变了大多数患者的治疗策略[2]。EUS独有的空间分辨力,使其能够鉴别胃壁不同的分层,可以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做到肿瘤大小和淋巴结分期。但是文献报道在胃癌分期准确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分析EUS在局限期胃癌分期中的有效率,探讨是否作为临床实践中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的临床效果和实用性。方法对62例下段直肠癌行经腹肛门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术的病例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62例病人中未发生再造肛门缺血坏死和狭窄、回缩。术后早期排便次数多,常在8~17次/d,无便意,口服止泻药、排便次数正常。术后28周养成定时排大便习惯,大便成形。病人有58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5%,58/62),平均随访4.0年,其中局部复发1例(1/58局部复发率17%)。3年生存数46例(生存率88.5%,46/52),5年生存数30例(生存率83.3%,30/36)。结论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直肠癌术式。  相似文献   
4.
Kiss-1和KAI-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KAI-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1例大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Kiss-1和KAI-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中Kiss-1和KAI-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无淋巴结转移和高分化的大肠癌组织中Kiss-1和KAI-1的阳性表达率及评分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病例.DukesA、B期的大肠癌组织中Kiss-1和KAI-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DukesC、D期.二者表达与大肠癌其他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大肠癌组织中Kiss-1和KAI-1表达评分呈正相关(f=0.98,P<0.01).结论:Kiss-1和KAI-1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大肠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同时可用于评价大肠癌侵袭、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中保留迷走神经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6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其中41例患者术中保留迷走神经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35例未保留迷走神经的全胃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肠功能恢复、营养状况、进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道恢复较对照组患者快,住院日期短,较少出现返流、腹泻等症状(P<0.05);术后6个月及1年单餐进食量及血清营养指标相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迷走神经未被侵及的胃癌患者中迷走神经可予以保留,该术式能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防止术后消化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胰头癌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91例总胆红素>100?μmol/L的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在91例患者中,减黄组32例(32/91 ,35%),减黄前总胆红素水平为286±105?μmol/L, 减黄后下降为(115±92)μmol/L(t=20.15,P<0.001),术中失血(280±59)mL,术后并发症10例(31%)。未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为(279±133)μmol/L,术中失血(490±109)mL,术后并发症22例(37%),2例死亡。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0?μmol/L、肝功能指标>正常值2倍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上升。减黄组中减黄顺利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减黄缓慢者。结论胰头癌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并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可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术前胆红素>340?μmol/L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济南市槐荫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1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术后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标本的脉管侵犯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脉管侵犯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脉管侵犯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随访截至2018年12月)的影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319例患者,脉管侵犯率为28.84%(92/319),低分化者脉管侵犯率为37.08%(33/89),高于高-中分化者25.65%(59/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43);T3和T4分期患者脉管侵犯率分别为31.33%(26/83)和34.09%(60/176),高于T1和T2期患者的11.11%(1/9)和9.80%(5/51)(χ2=12.99,P=0.005);肿瘤位于升结肠52例,横结肠27例,降结肠19例,乙状结肠53例,直肠168例,其脉管侵犯率分别是28.85%(15/52)、7.41%(2/27)、10.53%(2/19)、20.75%(11/53)、36.90%(62/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6,P=0.003)。有淋巴结转移者脉管侵犯率为41.53%(49/11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1.39%(43/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8,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为T3、T4期(RR=6.563,95%CI=0.302~0.992,P=0.047)和淋巴结转移(RR=5.618,95%CI=1.142~2.293,P=0.007)是结直肠癌患者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319例患者中有297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3.10%(297/319),中位随访时间38(8~71)个月。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55.56%(165/297),其中脉管侵犯患者5年生存率为45.12%(37/82),低于无脉管侵犯的59.53%(128/215)(χ2=4.99,P=0.025)。 结论T分期为T3、T4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有较高的脉管侵犯风险,脉管侵犯可能提示结直肠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硒蛋白-P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大肠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2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和55.7%,在正常黏膜组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后者明显高于前两者(P<0.05),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其他病理学因素无关。结论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198例,其中行D3式淋巴结廓清术163例,D4式35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捡取。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规约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按第7版TNM分期,N0、N1(1~3个)、N2(4个以上),分析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9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3例,转移率47.0%,共捡取淋巴结3088个,有转移淋巴结361个,转移度11.7%。其中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7.6%(3/17),非腺瘤恶变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49.7%(90/18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N1、N2、N3、N4站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34/58)、52.6%(10/19)、33.3%(4/12)、0;TNM分期中N0、N1、N2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85/105)、57.4%(39/68)、36.0%(9/25)。结论随肿瘤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大于5 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无腺瘤背景的结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腺瘤恶变患者,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在全胃切除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对63例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术中保留迷走神经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50例未保留迷走神经的全胃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自觉症状、进食情况、营养状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术后在食欲、恶心、嗳气、腹泻、餐后饱胀感等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1年时在吞咽困难、反流症状等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的全胃切除术能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