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评估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的矢状位形态特征与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矫形效果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4例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中重度后凸定义为局部后凸角≥20°,僵硬型后凸定义为过伸位X线片示后凸柔韧性<30%或颈椎CT示后凸节段骨性强直。患者接受手术时年龄为50.1±17.6岁(14~83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致畸因素包括退变性后凸18例,先天畸形5例,医源性后凸5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创伤性后凸3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分别为24例、5例及5例;其中5例行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和随访信息,并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ale,mJOA)评估患者颈部疼痛和神经功能状态。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轴及颌眉垂线角,并定义畸形成角系数为局部后凸角/后凸累及节段数。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用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上述影像学参数与评分指标在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患者亚组间的分布。结果:患者局部后凸角中位数为25°(20°~100°),畸形成角系数中位数为7.5°(5°~25°)。根据mJOA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度颈脊髓病组患者的畸形成角系数显著大于轻中度颈脊髓病组[9.3°(5.0°~25.0°) vs 7.0°(5.3°~10.0°),P=0.016];手术时长277±140min,中位失血量150(20~2000)ml。局部后凸角与畸形成角系数分别由术前的31.6°±19.5°与8.8°±4.2°矫正至术后2.8°±5.7°与0.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1.0±0.8(0.3~3.1)年的影像学随访,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与畸形成角系数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0±1.5年的临床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VAS、NDI及m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3±1.8分、(27.7±16.5)%及11.9±4.3分改善至1.3±1.2分、(7.7±7.1)%及14.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畸形成角系数的矫形幅度与mJOA评分的改善幅度呈正相关(Spearman r=0.417,P=0.018)。共有14例患者(41.2%)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包括10例(29.4%)神经系统并发症;共有8例患者(23.5%)出现远期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患者病程更长,最高截骨等级>2级的比例更高,手术出血量更大(P<0.05)。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治疗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畸形成角系数可以作为形态学评估的重要参数,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 P450(CYP)表氧化酶代谢产物14,15-环氧化二十碳三烯酸(14,15-EET)对小鼠气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离体气管实验,通过运用特异性钙激活钾通道阻断剂和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4(TRPV4)通道阻断剂,观察14,15-EET 对卡巴胆碱引起的小鼠气管收缩的影响;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 TRPV4通道蛋白与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KCa )蛋白在小鼠气管平滑肌组织中的相互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00 nmol/ L 14,15-EET 预处理小鼠气管后,卡巴胆碱引起的收缩显著减弱;大、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阻断剂 IbTX 和TRAM34没有显著影响14,15-EET 对卡巴胆碱引起的小鼠气管收缩的抑制效应;而 SKCa阻断剂 Apamin 和 TRPV4通道阻断剂 RN-1734都分别显著阻断了14,15-EET 对卡巴胆碱引起的小鼠气管收缩的抑制作用。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TRPV4通道蛋白和 SKCa通道蛋白可以彼此相互共沉淀。结论在小鼠气管平滑肌中,14,15-EET 通过 TPRV4-SKCa钙信号复合物调节气管平滑肌的收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颈椎病于我院接受ACDF术治疗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C5神经根麻痹组(C5 palsy组)、无C5神经根麻痹组(无C5 palsy组)。采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临床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X线、CT和MRI等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及术后1d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C4/5椎间隙高度、术前C4/5椎间孔横径和手术节段数,以及患者术前颈椎MRI T2像C4/5节段...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及术后C2倾斜角(slope)、C7 slope与颈椎矢状位力线和临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3月因颈椎退变性疾病入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定义颈椎后凸角度为正值,颈椎前凸角度为负值。依据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将颈椎节段后凸角度大于4°者纳入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使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颈椎前凸组患者,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和数量及内固定方式。共纳入146例患者,包括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患者及匹配的颈椎前凸组患者各73例。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中,S型42例,R型31例。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C2 slope、C7 slope、C2-C7曲度、颈椎融合节段角度及C2-C7 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C2 slope、C7 slope与C2-C7曲度、颈椎融合节段角度、C2-C7 SVA、VAS、NDI、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患者,术前C2 slope与术前NDI呈正相关(r=0.433,P<0.001),术后1年C2 slope与术后1年NDI呈正相关(r=0.334,P=0.004);术前C7 slope与术前C2-C7 SVA呈正相关(r=0.595,P<0.001),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角度呈负相关(r=-0.617,P<0.001)。颈椎前凸组患者,术前C2 slope与术前NDI无明显相关(P>0.05),术前C7 slope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角度无明显相关(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C2 slope和C7 slope与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VAS和JOA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与颈椎前凸患者不同,在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患者中,C2 slope越大,则相应的颈椎功能越差;而术前C7 slope越大,则术后颈椎整体及融合节段前凸角度越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病案系统的广泛应用,颈椎病专病医疗数据呈指数级增长,但现有数据尚存在形式混乱、维度不足、互通性差等问题。某院骨科牵头,参考卫生信息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结合颈椎病领域数据规范与专家共识,研究制订《颈椎病专病电子病历数据集团体标准》。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电子病历系统、回顾现有科研用病例报告表及专家函询等方式对专病数据集中各个数据元进行定义、编码与溯源求证,最终形成团体标准文件。本团体标准中的专病数据集共包括332个数据元,由入院记录、治疗记录与评估量表三部分组成,可进一步细分为12个模块,适用于颈椎病诊断、治疗与评估三个维度中关键特征的标准化录入。本研究将有助于加强临床医师、信息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对颈椎病医疗数据结构的理解,并发挥团体标准在颈椎病专病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中的指导、规范与质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叶酸复合交联多聚尿烷聚酯(folic acid coated-crosslinked urethane-doped polyester elastomer,fCUPE)神经导管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36只3月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CUPE神经导管支架移植组(A组)、fCUPE神经导管支架移植组(B组)及自体神经移植组(C组),取C组对侧健康肢体作为对照组(D组)。建立大鼠20 mm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按分组分别采用相应材料修复神经缺损,于术后1、2、3个月采用Bain公式计算A~C组坐骨神经指数(sciatic function index,SFI),神经电生理技术评价A~D组患侧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术后3个月处死大鼠,大体观察后取A~C组再生神经组织行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及A、B组雪旺细胞计数,比较各组神经修复和再生水平。结果 术后3个月各组大鼠手术部位神经导管支架均部分降解,神经及导管与周围组织之间无严重粘连,导管与远、近端神经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