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评估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0.9±3.1岁(5~1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存在双肩不等高以及斜颈,2例患者存在脊髓受压及神经功能障碍(均为ASIA D级)。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及三维重建,畸形顶点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形成障碍型24例,分节障碍型5例,混合型16例;28例患者存在代偿性胸弯/胸腰弯;23例患者伴发其他部位的脊柱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MRI明确椎管内病变情况。对于计划进行颈胸段(C7/T1)截骨或颈椎固定的患者,行双侧椎动脉CT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均行三柱截骨侧后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44例患者为单纯后路手术,1例接受C6-7半椎体切除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截骨水平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半椎体切除术32例,全脊椎切除术10例,经椎弓根截骨术3例。6例患者代偿弯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接受后路融合术,2例接受双生长棒手术。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此后每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原发侧凸、代偿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锁骨角、斜颈角度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进行测量。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69.1±65.3min(150~310min),术中出血量为987±157ml(500~2700ml)。45例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8±0.6(1~13)年。原发侧凸Cobb角术前为51.3°±13.9°,术后10.3°±6.4°,末次随访时12.4°±7.5°;代偿侧凸术前为32.1°±23.0°,术后11.1°±21.0°,末次随访时16.3°±23.1°;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为24.2°±15.2°,术后9.2°±8.7°,末次随访时10.4°±9.4°;斜颈术前为19.3°±5.0°,术后4.6°±3.0°,末次随访时5.7°±4.1°;锁骨角术前为7.5°±3.1°,术后2.7°±1.9°,末次随访时2.1°±1.2°;SVA术前为-9.1±16.1mm,术后-12.3±11.2mm,末次随访时-7.5±15.2mm。术后的原发侧凸Cobb角、代偿性侧凸Cobb角、斜颈角度、锁骨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原发侧凸、代偿性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VA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22例患者发生24例次并发症,其中一过性脊髓损伤伴C8神经根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4例,Horner综合征1例,内固定失败2例,血胸3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肺不张1例。结论:三柱截骨术治疗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一过性神经根损伤较为常见,需引起外科医生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和健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差异microRNAs(miRNAs)表达谱.方法:获取CS患者(椎体形成障碍亚组、椎体分节障碍亚组)及健康对照组的骨髓,分离培养、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总RNA后标记miRNAs,使用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三组受试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miRNAs表达谱...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估应用椎弓根螺钉-椎板钩系统行腰椎峡部裂修补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6年12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椎板钩辅助峡部裂修补术的7例(男性5例,女性2例)青年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手术时平均年龄(20. 1±4. 2)岁,均采用"后路峡部裂修补+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内固定+髂骨取骨植骨术"联合治疗的方案。同时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时刻腰椎正侧位X线片、末次随访时刻CT矢状重建片、临床表现及手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7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05. 1±29. 3) min,出血量(90. 0±53. 5) m L,随访(45. 2±11. 8)个月。其中4例MacNab评分等级为非常好,2例评分等级为好,1例评分等级为中等。7例术后腰痛等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腰椎X线片及CT矢状重建确认所有患者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双侧峡部裂处均已达到骨性愈合。随访过程中1例出现钉钩植入相关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椎板钩系统原位植骨修复青年腰椎峡部裂安全有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传统双生长棒技术(traditional dual growing rods,TDGR)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early onset scoliosis,CEOS)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研究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次生长棒撑开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根据是否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随访时间;同时对影像学资料(包括侧弯数目、主弯Cobb角度、T2-5后凸、T5-12后凸、T10-L2后凸、L1-S1前凸、T1-12长度、T1-S1长度等)进行测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其中23例(47.9%)患者出现了49例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脱钩15例次,螺钉拔出12例次,内固定棒断裂8例次,尾帽松动2例次,近端交界性后凸12例次。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2-12后凸≥40°、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显著性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0-L2后凸≥10°[OR 4.12,95%CI(1.20-14.14),P=0.025]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处理,以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前路椎体拴系(AVBT)技术是基于Hueter-Volkmann定律的生长调节非融合技术,旨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通过拴系对椎体凸侧施加压力纠正部分侧凸,术后通过拴系维持张力作用持续抑制凸侧生长,利用患者生长潜力实现脊柱非对称生长,最终达到矫形的目的。AVB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的临床治疗。本文对AVBT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