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髋臼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16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完整髋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模拟双柱骨折后,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SP),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PS),后柱双钢板(PP)。通过连续垂直加载,记录骨折的位移程度和髋臼的接触特性。结果:在载荷800 N时,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纵向位移位分别为(1.92±0.81)、(2.09±1.13)、(3.44±0.75)mm,SP与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横向位移位分别为(0.63±0.33)、(0.77±0.45)、(1.44±0.56)mm,SP组与PS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800 N载荷压力下,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分别接触面积增加了6%、9%和27%,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7);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平均应力分别增加了4%、29%和39%,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和接触性方面,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多模式功能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分为常规肌力训练组(ST组)和多模式功能训练组(MFT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肌力训练,MF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第一阶段治疗后及第二阶段治疗后分别采用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萨金特垂直跳测试(SVJT)、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以及腓骨肌反应时测定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本研究63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8~17周。第一阶段治疗后发现MFT组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萨金特垂直跳测试、TUGT测试及腓骨肌反应时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ST组仅有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和萨金特垂直跳测试结果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MFT组上述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ST组水平(P<0.05)。第二阶段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萨金特垂直跳测试、TUGT测试以及腓骨肌反应时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及第一阶段治疗后显著改善(P<0.05),并且MFT组上述指标数据亦显著优于ST组水平(P<0.05)。 结论 多模式康复训练能显著促进FAI患者踝关节功能全面恢复,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