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丹参和低分子肝素在多种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凝聚、促进纤溶、调节微循环等作用。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抗炎、抗胎盘滋养层细胞凋亡、调节绒毛外滋养细胞(EVTs)入侵等作用。两药具有相似的药理特性,在多种产科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产后出血是我国和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产后出血抢救失败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低估出血量而导致治疗延误、缺乏血制品、缺乏治疗方案、缺乏知识和训练、多学科沟通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因此,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产后出血的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是减少不良结局的要点,而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精诚合作的抢救团队则是重中之重。文章基于各大权威机构发布的产后出血指南和推荐,就产后出血的管理、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的建立、团队合作等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减少严重产后出血、改善产后出血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发病率在2%~8%。因其影响范围广泛、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以及高昂的医疗花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一直是全球产科医生关注的重点。2019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发布了“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指南2019版”[1],本指南主要针对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在2013版指南[2]的基础上加入了最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疾病的背景信息和处理建议两部分内容。现针对该指南第一部分内容解读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诊中心与非转诊中心严重产后出血(SPPH)的救治现况,为区域内SPPH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北京市两区SPPH(产后出血量≥1500 ml或输血制品≥1000 ml)病例的临床资料,共纳入SPPH 201例,根据其是否为市级转诊中心分为转诊中心组(125例)和非转诊中心组(76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分层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量产后出血,即产后出血量≥4000 ml,和(或)输注悬浮红细胞(RBC)>10 U和(或)输注血浆>1000 ml的危险因素。结果:对两组SPPH病例分析,转诊中心组较非转诊中心组患者的年龄大,分娩孕周小,伴有孕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诊中心组SPPH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而非转诊中心组的首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转诊中心组在剖宫产术中出血量高,采用B-Lynch缝合/血管缝扎的比例低,宫腔填塞比例高(P<0.05);非转诊中心组血浆输注量、重返手术室、剖腹探查、各种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转诊中心组(P<0.05);非转诊中心组大量产后出血病例数显著多于转诊中心组(P<0.05)。在大量产后出血病例中,转诊中心组具有孕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多于非转诊中心组(71.4%vs.33.3%,P<0.05),转诊中心组胎盘因素是主要出血原因(57.1%),非转诊中心组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是主要出血原因(42.9%,2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转诊中心分娩(aOR 3.47,95%CI 1.40~9.18)、多次宫腔操作史(aOR 12.63,95%CI 1.24~131.30)是大量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区域内高危孕产妇转诊管理效果较好,加强非转诊助产机构的高危因素识别、手术缝合技术和SPPH综合管理培训,预防SPPH、大量产后出血和输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丹参、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治疗作用。方法:2006年1月~2010年3月将我院产科病房子痫前期患者65例前瞻性随机分为丹参组23例,低分子肝素组11例,丹参+低分子肝素组15例,对照组16例,收集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分娩情况,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尿蛋白、血常规、出凝血系列、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了解治疗效果。结果:(1)丹参+低分子肝素组的治疗时间为11.13天,丹参组为9.05天,显著长于(SNK值不同)其他组;(2)新生儿分娩孕周平均为32.45±2.74周,新生儿体重为1533.19±489.71g,围产儿死亡率215.4‰。孕产妇死亡率0%;剖宫产率84.61%,顺产率1.54%,引产率13.85%。各组间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SNK均为A)。分娩的手术指征以胎儿窘迫、疾病加重为主要因素;(3)各组间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中的PT、FIB对比差值无显著差异(SNK均为A),而低分子肝素组TT增加1.35s,APTT增加3.33s,显著长于其他组(SNK值不同)。24h尿蛋白丹参组增加0.6g,增加值少于其他组。结论:应用丹参或丹参+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患者可延长孕周,丹参缓解尿蛋白明显,低分子肝素缓解高凝状态明显,药物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始于古老的欧洲,在古代中国也有壁画记载,最初仅用于濒死或已经死亡的产妇,为抢救胎儿或出于宗教目的将母子分别埋葬.到18世纪后才有关于通过剖宫产挽救母子生命的报道[1].  相似文献   
7.
目的:妊娠期妇女预防性应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和丹参),了解抗氧化剂对产科并发症、分娩情况和围生儿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4月—2006年7月全国24家医院3 485例妊娠妇女前瞻性随机分为抗氧化剂组[应用维生素和(或)丹参者,1 607例]与对照组(未用任何药物者,1 878例),序贯性监测其产科并发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①2组产科并发症比较,抗氧化剂组胎膜异常、胎儿宫内窘迫和羊水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1),但2组间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PIH)和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ICP)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抗氧化剂组平均妊娠周为39.17周,平均新生儿体质量为3 388.29 g,对照组平均分娩时间为39.08周,新生儿体质量为3 374.81 g,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间早产、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抗氧化剂组孕产妇病死率为0,围生儿病死率为0.44%,对照组分别为0.11%和0.1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④抗氧化剂组的新生儿疾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以新生儿黄疸最为显著。结论: 妊娠期应用抗氧化剂对分娩时间、新生儿体质量、早产、低体质量儿、巨大儿、孕产妇及围生儿病死率等无明显影响,而对预防部分产科并发症和新生儿疾病等方面有所帮助,尤其预防胎膜早破、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产妇预防性用药(维生素C、E、丹参)对其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06年7月上海、北京、江苏、四川等11省市24家医院4814例孕妇,随机分为Vit C+Vit E组(1407例)和非Vit C+Vit E组(3407例),在孕中期(孕20~24周)检测血凝指标,对高凝倾向者予以或不予以丹参。将孕妇总体分为药物组[应用维生素和(或)丹参1607例]与对照组(未用任何药物3207例),序贯性监测孕妇的出凝血指标(FIB、PT、APTT、TT、INR)。结果:(1)总体研究对象抑或药物组或对照组,随着孕周增加,FIB逐渐升高,PT、APTT、INR逐渐降低,TT有上升趋势;(2)对照组孕中晚期各项检测指标对比可见,孕晚-中期FIB差值显著升高(P<0.01),APTT、INR差值均显著降低(P<0.01),TT差值降低(P<0.05),PT差值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组孕中晚期各项检测指标对比可见,孕晚-中期FIB差值显著升高(P<0.01),INR差值显著降低(P<0.01),PT、APTT、TT差值均无显著差异;(3)药物组与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差值对比可见,除PT两组间差值无差异(P>0.05)外,药物组FIB、APTT、TT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4)3组不同药物之间对比,丹参+维生素组除FIB显著升高(P<0.01)外,PT、APTT、TT、INR均无显著改变(P>0.05)。而维生素组和丹参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差值对比可见,仅丹参+维生素组FIB的差值明显大于维生素组和丹参组(Snk不同),其余指标的差值无显著差异(Snk均为A)。结论:随着孕周增加,药物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液系统均逐渐处于高凝状态。单独或联合应用丹参和维生素均可缓解孕妇的高凝状态,且3组药物间的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