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围术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高危患者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目前接受其治疗的患者比例仍然较低:此文阐述了其同术期广泛应脂的主要障碍,包括:①它的有效性可能并不足够;②对它的副作用和禁忌症有顾虑;③用药经验有限;④治疗策略的可行性,以说明高危患者围术期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术(DHCA)联合经右锁骨下动脉行选择性脑灌注术对降低手术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应用DHCA的患者45例,分为单纯组(单纯行DHCA,29例)和联合组(行DHCA联合选择性脑灌注,16例).分析围术期处理方法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单纯组、联合组的最长停循环时间分别为37、55 min;联合组停循环时间超过30 min的患者有6例(37.5%),显著多于单纯组(2例,6.9%,P<0.05);而两组间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复温时间以及最低鼻咽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纯组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8%(4/29),其中2例偏瘫,1例失语,1例昏睡;联合组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6.3%(1/16),1例失语;两组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确保深低温(15~18℃),限制停循环时间<60 min时,DHCA联合经右锁骨下动脉行选择性脑灌注术能安全用于需暂停循环时间较长的手术.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比较蛛网膜下隙阻滞与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电子麻醉记录单回顾341例分别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术中血压变化、出血量和输液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等。结果蛛网膜下隙阻滞组血压变化较全身麻醉组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P<0.05)。结论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身麻醉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但蛛网膜下隙阻滞在对循环的影响和恢复速度上要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4.
甘草甜素对大鼠脓毒血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甘草甜素(GL)对大鼠脓毒血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尾静脉注射诱导大鼠脓毒血症引起的AI模型.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S组.静注LPS 7.5 mg/kg)、GL处理组(GL1、GL2、GL3组,分别于静注LPS 7.5 mg/kg前10 min腹腔注射GL、30、60、120 mg/kg).LPS静沣后12 h,测定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自细胞总数、总蛋白的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湿干重比值.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S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肺组织MPO活性和湿千重比值明显增加(P<0.05);S组肺组织切片观察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充血、水肿等.与S组相比,GL1、GL2、GL3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肺组织MPO活性和肺组织湿干重比值均降低(P<0.05).病理学损伤也减轻;GL3组损伤减轻较GL1、GL2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GL可减轻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损伤,并随着剂量的加大损伤减轻更加明显,对脓毒血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对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时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5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ALI组和H_(1-3)组.ALI组、H_1组和H_2组经右颈内静脉注射内毒素10ms/kg制备大鼠ALI模型,H_1组和H_2组注射内毒素完毕1 min后,右颈内静脉分别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 15和30ml/kg,H_3组仅右颈内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 30 ml/kg,速率均为0.2 ml/min.注射内毒素后6 h时处死大鼠取肺,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采用RT-PCR检测TLR4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ing法检测肺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NS组相比,ALI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H_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LI组相比,H_1组和H_2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H_1组和H_2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H_1组和H_2组肺损伤程度较ALI组明显减轻.结论 羟乙基淀粉130/0.4可能通过抑制TLR4表达上调,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减轻内毒素致大鼠AL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创伤患者的麻醉特点及管理.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156例颈椎创伤患者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无死亡病例.采用手法固定下直视插管89例,可视喉镜辅助下插管36例,清醒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31例,均插管成功.颈椎创伤患者术中循环稳定性较颈椎病手术患者差,有62例(39.74%)发生低血压,其中有53例(85.48%)使用了麻黄碱.53例(33.97%)发生了心动过缓,其中有50例(94.34%)使用了阿托品.全瘫患者的使用率最高,不全瘫患者使用率高于仅有感觉异常的患者.结论 颈椎创伤患者颈部需要有效制动,循环稳定性差.合理管理颈椎创伤患者的气道,维持循环的稳定,积极保护神经功能,可以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7.
左西孟旦是一种新型正性肌力药--钙增敏剂,可通过钙敏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激活K+通道使血管扩张,且并不增加心肌氧耗和心率,因而具有改善心功能和心肌保护等作用.可应用于治疗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后心脏收缩力异常、心肌顿抑以及用于心脏手术期间循环的调控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对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感染所致急性肺损伤(ALI)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LPS)组(LPS 10 mg/kg)、万汶15 ml/kg组(LPS l0 mg/kg+羟乙基淀粉130/0.415 ml/kg)、万汶30 ml/kg组(LPS 10 mg/kg+羟乙基淀粉130/0.4 30 ml/kg)及万汶对照组(羟乙基淀粉130/0.4 30 ml/kg),颈内静脉注入LPS 10 mg/kg复制ALI模型.6 h后处死大鼠,采集肺脏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p-P38、P38、P-P44/42和P44/42的表达;用凝胶电迁移法(EMSA)检测活化蛋白l(AP-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表现为P38及P44/42的磷酸化水平增高,肺组织AP-l表达上升(P<0.05或P<0.01);万汶15 ml/kg和30 ml/kg均可抑制LPS导致的P38磷酸化(P均<0.05),同时可明显抑制AP-1的活性(P均<0.05);万汶两个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130/0.4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P38的磷酸化,进而使其下游的AP-1活性降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脏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电针组电针双侧"内关"穴30min。分别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前(T0)、针刺30min后(T1)、阻断30min(T2)、心肌再灌注30min(T3)及再灌注120min(T4)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组胺的含量,于T0、T3、T4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CK-MB)的含量,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中TNF-α和组胺的含量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3、T4时血清中LDH及CK-MB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T3及T4时间点的LDH及CK-MB含量均降低(P0.05)。电针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在T2、T3时血清TNF-α和组胺含量高于假手术组,电针组T2及T3时间点的血清TNF-α及组胺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心肌组织中TNF-α及组胺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心肌组织中TNF-α及组胺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促进心肌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死率居高不下,约为35%~40%,是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但其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目前认为ALI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过度失调的炎性反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围绕ALl中影响炎性反应发生、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调控这些因素进而保护和治疗ALI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