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在腹腔镜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4月-2006年5月,我院对230例小儿斜疝手术应用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代替雪橇钩针实施腹腔镜疝内环口荷包高位结扎术。结果23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单侧161例8-10 min,嵌顿疝39例15-20 min,双侧30例16-20 min;术后未见有阴囊水肿及睾血疼痛及缺血坏死。术后随访2-6个月111例,6-12个月52例,12-24个月37例,24-36个月30例,无复发。结论硬膜外刺针外套管可替代小儿疝囊结扎专用的雪橇钩针,简便,经济,适合在所有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分析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高龄患者腰丛神经阻滞效果的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腰丛神经阻滞手术,研究组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复合1μg/kg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则只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进行Ramsay评分,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在T1~T4时间点,研究组患者MAP及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明显较快,持续时间明显较长,整个镇痛持续时间也明显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1~T4时间点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下对高龄患者进行腰丛神经阻滞,使得起效快,持续久,利于患者维持镇静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低频治疗仪治疗全麻术后延迟苏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0例.联合组使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低频治疗仪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低频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的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T0、T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光棒对全身麻醉困难气管插管患者生命体征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治疗的80例全身麻醉困难气管插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行喉镜气管插管,观察组行光棒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气管插管前后1 min生命体征、插管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插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前、后生命体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段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插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困难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光棒引导插管,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对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佐辛术毕前给药对全麻下腹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08~2016-03收治的300例全麻下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49例)和观察组(151例)。对照组手术结束前给予生理盐水,观察组手术结束前缝皮时给予地佐辛,观察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及镇定评分量表,分析其苏醒期躁动与应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躁动评分为(0.38±0.10)分,低于对照组的(1.33±0.24)分,镇静评分为(2.14±0.35)分,高于对照组的(1.56±0.15)分(P0.01)。观察组躁动缓解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61.76%(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3%,低于对照组的6.71%(P0.05)。结论采用地佐辛术毕前镇痛处理方案可降低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率及应激反应发生率,镇痛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咪唑安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丙泊酚(A组)和丙泊酚复合咪唑安定(B组)。A组静注丙泊酚3mg/kg诱导,B组静注丙泊酚2mg/kg。检查前缓慢静注咪唑安定20μ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操作,必要时每次追加丙泊酚30~50mg,记录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用药总量,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不良反应。结果术中丙泊酚总用量A组明显高于B组,苏醒时间A组长于B组。两组呼吸循环抑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丙泊酚联合小剂量咪唑安定用于无痛胃镜的检查,可减少丙泊酚用量,降低费用,苏醒时间短,镇痛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