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30岁。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头痛头晕(67%)、心悸多汗(44%)、视物不清(33%)及肉眼血尿(28%)为主要临床症状。尿儿茶酚胺(CA)和(或)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阳性者16例,阳性率89%。经B超、CT、MRI及膀胱镜等检查,肿瘤位于膀胱7例、腹主动脉旁5例、肾门4例、脐尿管1例、盆腔1例。结果 18例中行肿瘤切除术15例,探查术3例。病理诊断良性16例,恶性2例。5例术后3个月~10年复发。结论 尿CA和VMA测定是定性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控制血压和扩容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术后应长期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2.
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复发及感性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资料。结果: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8.4%(23/125)。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1例,其中位于肾上腺6例,腹后壁5例,6例为单发嗜铬细胞瘤筋后单发肾上腺或腹后壁肿瘤。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结论:多发、复发嗜铬组织肿瘤存在同时多发和异时复发的可能,为良性肿瘤,而非嗜铬组织的多发、复发则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8年9月~1995年9月应用选择性肾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后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治疗肾肿瘤16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肾肿瘤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33~67岁。经B超、CT、MRI检查肿瘤最大径8~15cm。偶发癌6例,血尿、腰...  相似文献   
4.
金属硫蛋白和肿瘤增殖抗原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金属硫蛋白 (MT)和肿瘤增殖抗原 (Ki 67)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5 9例肾癌患者组织标本及 19例正常肾组织标本中MT及Ki 67蛋白表达 ,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及S期比例。 结果 MT在肾癌及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2 .5 %和 78.9% (P <0 .0 5 ) ;G1表达率高于G2 、G3(P <0 .0 1) ,Ⅰ、Ⅱ期高于Ⅲ、Ⅳ期 (P <0 .0 5 ) ,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不同直径肿瘤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MT( )及MT( - )患者术后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8.1%和 2 8.6% (P <0 .0 5 )。肾癌组织Ki 67指数高于正常肾组织 (P <0 .0 1) ,且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相关 ;Ki 67指数较高者 ,MT表达率较低 ,MT表达率及Ki 67指数分别与S期比例显著相关。 结论 MT及Ki 67蛋白可能参与肾癌的发生、进展及转移过程 ,可作为肾癌细胞增殖及预后估计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膀胱嗜铬细胞瘤主要临床症状为排尿时血压升高,出现头痛头晕、血尿、心悸、多汗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尿CA和VMA是定性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控制血压和扩容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无创性动态阴茎海绵体测压 (VISER)在勃起功能障碍 (ED)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5 3例ED患者的PGE1阴茎海绵体内注射试验、VISER及彩色双功能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PorstⅢ级者 4 3例 ,平均海绵体压力和压力指数分别为 14 4 .2 9mmHg(1mmHg=0 .133kPa)和 1.2 4。 4 2例血管功能正常 ,1例为静脉性ED ;PorstⅡ级者 10例 ,平均海绵体压力和压力指数为 87.76mmHg和 0 .81,两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orstⅡ级者中动脉性ED2例 ,静脉性ED8例 ,两组间海绵体压力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VIS ER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ED的方法 ,对动脉性及静脉性ED的鉴别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81岁.因B超检查发现右肾占位5d入院.无腰腹部疼痛及肉眼血尿,无发热.体检:一般状态可.彩超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左肾囊肿;CT平扫 增强提示右肾占位、右肾癌可能性大,左肾囊肿;IUP示右肾上盏消失、上部肾盂内可见充盈缺损.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血、尿常规及各项生化学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诊断为"右肾癌"于2002年5月22日在全麻下行经腰根治性右肾切除术.右中取出右肾纵行剖开后可见两个肿物.一个位于上极肾实质,直径约3.0 cm,切面黄黑相间;另一个位于上部肾盂内,直径约2.0 cm,呈菜花样.根据大体标本所见补充诊断为右肾癌并发右肾盂癌,另取Gibson切口行右侧输尿管部分膀胱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工~Ⅱ级.术后1年复查未见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8.
阴茎癌22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包茎及包皮过长是阴茎癌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几乎所有的阴茎癌患者都具有包茎或包皮过长,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在国内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预防性包皮切除,而是反复感染、有溃疡或性生活不便等才考虑行包皮切除.但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因包皮反复炎症后而进行的包皮环切并不能完全防止阴茎癌的发生.1996年~2002年我们治疗了22例包皮环切术后阴茎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夜间阴茎勃起监测系统对勃起功能障碍(ED)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国产伟力NEVA夜间阴茎勃起监测系统对正常志愿者(32例)、心理性ED患者(63例),动脉性ED患者(61例)和静脉性ED患者(28例),检查阴茎血容积变化率、阴茎勃起次数、每次勃起持续时间、阴茎长度变化率及阴茎周径变化率.结果 正常志愿者组及心理性ED组的阴茎血容积变化率为231.5±112.5及221.8±96.7,每次勃起持续时间分别为(27.2±12.5)min及(25.9±11.1)min,这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动脉性ED组及静脉性ED组的以上两项指标为172.8±56.8及130.6±22.1,(20.1±8.6)min及(18.1±10.5)min,这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EVA对动脉性及静脉性ED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1.8%和96.4%.结论 NEVA夜间阴茎勃起监测系统在ED筛选和血管性ED诊断中是有效的、易于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全切术后尿道再发肿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以降低尿道再发肿瘤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分析1978~1998年膀胱全切后尿道再发肿瘤19例。结果 尿道再发肿瘤占9%,均为男性。18例发生于后尿道,1例发生于前尿道,主要症状为尿道溢血。结论 再发原因除移行上皮肿瘤的多中心发生因素外,膀胱肿瘤已侵及前列腺及前列腺尿道的主要原因。“膀胱全切除”范围不够,残留前列腺及前列腺尿道以及膀胱切除时对肿瘤的挤压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少数病例也可经血行转移至前尿道。尿道全切术有替代后尿道切除术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