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糖尿病是心血管病重要的独立高危因素。糖尿病增加心肌缺血损伤的危险性,引起心肌本身和心肌内小血管病变,抑制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现就糖尿病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及糖尿病病人围术期的处理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熵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脑电为基础的分析监测技术已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的监测。随着频谱熵指数的出现并应用于临床,熵指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方法将脑电图信号定量后产生两个相应的参数: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均可用于监测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与BIS一样,RE仍难以反映疼痛刺激程度。  相似文献   
3.
3396例老年患者术后循环呼吸并发症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手术后循环、呼吸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 6 0岁以上各科手术患者 3396例 ,根据年龄分成四组 :Ⅰ组 175 6例 ,6 0~ 6 4岁 ;Ⅱ组 10 0 8例 ,6 5~ 74岁 ;Ⅲ组 5 5 6例 ,75~ 84岁 ;Ⅳ组 76例 ,≥ 85岁。记录患者手术前病情及术中、术后循环、呼吸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Ⅰ组手术后循环和呼吸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 1%、5 2 % ;Ⅱ组为 3 2 %、10 1% ;Ⅲ组为 4 3%、13 2 % ;Ⅳ组为 5 2 %、15 0 %。6 5岁以上患者术后呼吸并发症发生率 (11 3% )高于循环并发症 (3 7% ) (P <0 0 1)。结论 老年患者术后循环、呼吸并发症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显著上升 ,呼吸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循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40)预扩容对母婴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HSH40组预先静脉滴注HSH40 4 mL/kg,平衡液组预先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4 mL/kg.监测并记录入手术室时(T0)、预充量静脉滴注完即刻(T1)、预充量静脉滴注后30 min(T2)、胎儿娩出时(T3)、术毕(T4)的心率和血压,并采集各时间点产妇的静脉血及胎儿娩出尚未建立呼吸时的脐动、静脉血检测血浆COP.结果 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平衡液组同时间点比较,HSH40组在T1、T2、T3时间点的血浆COP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两组在T2、T3、T4时间点的血浆COP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两组间脐动、静脉血血浆CO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SH40组产妇的低血压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平衡液组的27.5% (P<0.05).两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和5min Apgar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SH40预扩容有利于维持产妇术中血浆COP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对胎儿血浆COP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μg/mL异丙酚和3ng/mL芬太尼分别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LTCI组分别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为反馈指标行双通道CLTCI,异丙酚和芬太尼起始靶控浓度分别为3μg/mL和3ng/mL,递增或递减浓度分别为0.5μg/mL和0.5ng/mL,最高靶控浓度分别为6μg/mL和5ng/mL。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BIS值的变化以及异丙酚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LTCI组:插管后1min和模拟切皮刺激后1min记录的BIS值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均小于OLTCI组,且控制在64以内(分别为58.9±1.1和59.9±4.1)。与插管前相比,两组在插管后1min记录的MAP均有所升高,但OLTC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CLTCI组(P<0.05)。两组的芬太尼总用药量无明显差异,OLTCI组异丙酚总用药量大于CLTCI组。结论与OLTCI比较,以BIS和HR与收缩压乘积作为反馈指标行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CLTCI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6.
以脑电为基础的分析监测技术已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的监测.随着频谱熵指数的出现并应用于临床,熵指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方法将脑电图信号定量后产生两个相应的参数: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均可用于监测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与BIS一样,RE仍难以反映疼痛刺激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ug/mL异丙酚和3 ng/mL芬太尼分别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LTCI组分别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为反馈指标行双通道CLTCI,异丙酚和芬太尼起始靶控浓度分别为3ug/mL和3 ng/mL,递增或递减浓度分别为0.5us/mL和0.5 ns/mL,最高靶控浓度分别为6ug/mL和5 ng/mL.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BIS值的变化以及异丙酚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 CLTCI组:插管后1 min和模拟切皮刺激后1 min记录的BIS值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均小于OLTCI组,且控制在64以内(分别为58.9±1.1和59.9±4.1).与插管前相比,两组在插管后1 min记录的MAP均有所升高,但OLTC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CLTCI组(P<0.05).两组的芬太尼总用药量无明显差异,OLTCI组异丙酚总用药量大于CLTCI组.结论 与OLTCI比较,以BIS和HR与收缩压乘积作为反馈指标行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CLTCI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小波指数(WAV)、脑电双频指数(BIS)、频谱熵指数[反应熵(RE)和状态熵(SE)]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时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22例,年龄18~65岁.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起始血浆浓度为1μg/mL,以后每4 min增加1μg/mL,直至觉醒/镇静评分(OAA/S评分)为1分时停止给药.记录每一级OAA/S评分和复苏期间患者呼之睁眼及能握手时的心率(HR)、血压(BP)、WAV、BIS、RE和SE值.结果 WAV(r=0.945)、BIS(r=0.940)、RE(r=0.911)和SE(r=0.896)与OAA/S评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WAV与OAA/s评分的r值与BIS、RE相似,但显著高于SE(P<0.05).WAV对患者意识消失有较好的预测性,其预知概率(Pk)值与BIS、RE和SE相近,分别为0.73、0.76、0.71、0.79.停止输注丙泊酚后,WAV降至最低值的时间较RE迟(14.3±8.4)s,但较BIS早(8.7±8.6)S.WAV对患者意识恢复亦有较好的预测性,其Pk值(0.77)与RE(0.76)和SE(0.74)相近,优于BIS(0.69).患者意识恢复时RE较BIS和WAV高,但均未恢复至基础值.结论 WAV、BIS和频谱熵指数均与丙泊酚麻醉中镇静深度呈正相关.WAV对单纯丙泊酚麻醉时意识消失和恢复均有良好的预测性,且可能优于BIS.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在不同剂量丙泊酚镇静下老年患者BIS、MAP及HR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痛阈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65~89岁,ASA Ⅰ或Ⅱ级.行择期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接受4个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匀速静脉注射.即Ⅰ组0.75 mg/kg、Ⅱ组1 mg/kg、Ⅲ组1.25mg/kg、Ⅳ组1.5 mg/kg,注射时间均为1 min.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法测各组丙泊酚镇静催眠深度.微电流致痛法测各组痛阈.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1 min测四组BIS、HR、MAP及痛阈低值和高值.结果 注药后1 min,Ⅰ、Ⅱ组OAA/S评分均达到2或1分,Ⅲ、Ⅳ组0分.Ⅰ、Ⅱ组BIS值分别是70.4±12.3、68.7±6.4,Ⅲ、Ⅳ组的BIS是56.3±13.3及48.3±9.8,其中注药后1 minⅢ、Ⅳ组的BIS值分别显著低于Ⅰ、Ⅱ组(P<0.05或P<0.01).丙泊酚用药剂量与BIS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8,P<0.01),回归方程:BIS=96.626-31.719×丙泊酚剂量(r2=0.419,P<0.01).注药后1min,四组的MAP均显著低于注药前(P<0.01);组间比较,Ⅳ组显著低于同时点的Ⅰ、Ⅱ组(P<0.05),而注药前后各组HR值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注药后1 min的Ⅲ、Ⅳ组的痛阈低值高于注药前,也高于同时点的Ⅰ、Ⅱ组(P<0.05或P<0.01);两组的痛阈高值也显著高于注药前(P<0.05或P<0.01).结论 随着丙泊酚用药剂量的增加,BIS值相应降低,两者呈线性负相关.1.25、1.5 mg/kg的丙泊酚单次匀速静注后可满足老人全麻术中镇静催眠的需求,并使痛阈水平上升,疼痛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ALAT1介导β-catenin通路参与Salvinorin A减轻脑卒中后血脑屏障(BBB)损伤的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进行Salvinorin A减轻脑卒中后脑损伤相关实验.选取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制作糖氧剥夺(OGD)模型,进行MALAT1介导β-c...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