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是第二代富血小板浓缩制品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通过低速延时的方法得到的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再经过压制后得到的一种具有一定韧性的膜状物,可起到包裹作用,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 颗粒软骨移植:将自体软骨切成1.0-2.0 mm的颗粒状后移植于受区,但术后远期存在移植物吸收、变形等风险,目前国内外关于有效减少颗粒软骨移植后并发症等风险的报道仍然较少。背景:已有学者研究并制备了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以促进自体软硬组织的再生与修复。目的: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观察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及自体筋膜包裹颗粒软骨移植术后移植物的组织学改变。 方法:新西兰雄兔12只,均进行以下相同手术流程: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取兔左耳软骨组织及右后肢自体筋膜组织,制备成3种移植物:颗粒软骨;自体筋膜包裹颗粒软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包裹颗粒软骨。将移植物分别回植于兔背部皮下,术后4个月取出移植物,进行一般形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自体筋膜和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包裹颗粒软骨移植物厚度较颗粒软骨移植物厚,移植物外形较圆润,表面较平整;②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包裹颗粒软骨移植物软骨细胞存活率和再生潜力明显优于另外2种移植物(P < 0.05);其他组织学参数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③结果说明: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包裹颗粒软骨移植能够提高颗粒软骨存活率和移植物塑形效果,减少移植后软骨再吸收。ORCID:0000-0002-4733-9912(杨银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股骨颈骨折发生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绝经后妇女180例,根据骨质疏松与骨折情况分为对照组82例,骨质疏松症88例,骨质疏松伴骨折10例,所有入选者都进行股骨颈密度的测量,并且进行血清骨保护蛋白(OPG)和k 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检测。结果:骨质疏松伴骨折组的股骨颈骨密度、T分数、Z分数都明显低于其他2组,而骨质疏松症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伴骨折组、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的血清OPG与RANKL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骨折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包括OPG和RANKL(P0.05)。结论:绝经后股骨颈骨折发生率比较高,血清骨代谢指标OPG与RANKL检测在临床上可选择性用于预测绝经后妇女的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不同时机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探讨严重烧伤后实施肠内营养的最佳时机。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10月烧伤面积≥30%的烧伤患者合计86例,根据实施肠道复苏时机不同分为A组(29例,伤后6 h内实施)、B组(27例,伤后24~48 h实施)及C组(30例,伤后48 h后实施)。肠道复苏应用肠内营养乳剂瑞高。对比观察3组胃肠动力状况,入院第1、3、7、14天营养状况指标,以及血清降钙素原( PCT),血浆革兰阴性菌脂多糖( LPS),C-反应蛋白( CRP)变化。结果 A组便秘发生率少于B、C组,首次排便时间早于B、C组(P<0.05);A组住院第3、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优于B、C组,同时B组优于C组(P<0.05);A组住院第3、7、14天CRP水平和第3、7天PCT及LPS水平均低于B、C组(P<0.05)。结论以6 h以内起始的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与24及48 h后延期肠内营养比较,具有更好的改善营养及降低机体炎性反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脓毒症休克期对烧伤患者实施创面切痂,同时植皮封闭创面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52例,在患者休克期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手术切痂植皮的患者27例为休克期手术组;脓毒症休克期暂缓手术、休克期稳定后延期施行手术的25例患者为延期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脏器功能指标(肌酐、谷丙转氨酶等),血液分析,术后血浆降钙素原( PCT)及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比较2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及术后血乳酸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休克期手术组患者手术后PCT、IL-6下降,病情平稳,术后MODS发生率、病死率较延期切痂组明显降低,其脏器功能指标及创面愈合率也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烧伤脓毒症休克期患者积极抗休克同时实施手术切痂,清除坏死组织,可有效减缓创面侵袭性感染、缩短病程,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从而提高治愈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重度烧伤患者胃肠道细菌移位致全身感染因素,为预防与治疗感染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重度烧伤患者60例,将其分为存活组(35例)和死亡组(25例),对两组患者感染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烧伤面积较大、烧伤指数较高、存在吸入性损伤、伴消化道出血及接受辅助呼吸治疗例数较多(P<0.05或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分别为(1.71±0.34)kU/L与(1.94±0.51)kU/L、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为(103.98±19.64)pg/ml与(115.56±21.75)pg/ml、内毒素为(0.14±0.02)kEU/L与(0.21±0.03)kEU/L和尿乳果糖/甘露醇(L/M)为(116.98±14.67)与(126.75±18.95)水平较高(P<0.05或P<0.01)。结论重度烧伤患者胃肠道屏障的损伤和细菌移位的程度与全身感染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感染防治措施,为临床抗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在医院收治的106例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伴不同程度的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对其进行体液复苏、胃肠道营养、创面封闭及多器官功能的保护治疗。结果 106例重度烧伤患者,住院时间25~76d,75例治愈或明显好转,占70.8%,31例死亡,其中死于脓毒血症10例、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1例。结论对于重度烧伤伴休克患者需及时进行有效的体液复苏、胃肠道营养、创面的封闭和多器官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拇指桡背侧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13例.应用拇指桡背侧血管筋膜蒂皮瓣予以修复。结果13例获得0.5~2年的随访,皮瓣均获存活,拇指末节缺损处饱满,患指功能与外观较满意。结论拇指桡背侧皮瓣对修复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确切,愈合后皮肤质地弹性较好,对拇指屈伸外展等功能无影响,尤其适合修复拇指末节指腹侧以及末节偏桡侧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减张缝合、核素放疗联合外用硅酮凝胶治疗腋窝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4例腋窝瘢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两组均采取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对照组采取传统缝合+核素放疗+激素治疗+外用硅酮凝胶,观察组采取减张缝合+核素放疗+激素治疗+外用硅酮凝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瘢痕程度[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瘢痕硬度[采用WX-2A型硬度计测量]、瘢痕美观度[采用患者和观测者瘢痕评价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POSAS)评估]及随访至2018年7月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为(2.84±0.5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瘢痕硬度与PO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的瘢痕硬度与POSAS评分[(0.61±0.14)N/mm~3与(10.28±2.31)分]低于对照组[(0.68±0.17)N/mm~3与(14.29±2.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18年7月,观察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2例。观察组随访期间复发率[4.08%(2/49)]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张缝合、核素放疗、激素治疗联合外用硅酮凝胶治疗腋窝瘢痕可减小切口张力,抑制切口瘢痕的增宽与增生,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外观恢复更理想,复发风险更低,为瘢痕疙瘩的理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游离股前外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有许多优点,但修复有些部位愈合后皮瓣仍显臃肿,外观欠佳,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鉴于此,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对股前外皮瓣进行大胆削薄处理。自2006年1月-2009年6月,运用削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3例,愈合后功能恢复良好,而且达到较好外观,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修复重建中风筝皮瓣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头面部恶性肿瘤患者95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使用风筝皮瓣法对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创面进行修复,同时对患者术后皮瓣的色泽、瘢痕以及满意度等成活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此次研究中的95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创面都是一期缝合,皮瓣颜色和形态均正常,成活良好;患者随访1年至7年,瘢痕不明显,没有产生相关并发症,没有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结论针对性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创面修复重建中应用风筝皮瓣能够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手术过程简单,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在头面部以及体表肿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