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脊柱结核引起的隐匿性椎管内结核临床上较少报道。本病形成的椎管内结核肉芽肿和脓肿可直接对相邻脊髓神经等产生压迫,可较早产生神经受累的并发症。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5例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患者术前行FSET1压脂序列强化,治疗上进行病灶清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3)个月。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69.5mm/h,C反应蛋白平均为51.6mg/L。术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1.8mm/h,C反应蛋白降至22.3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病椎椎间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5个月,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5.3%。13例神经症状明显改善,2例胸椎结核术后6个月复诊时有部分改善。ODI评分术前为(35.56±9.15)分,末次随访时为(12.46±2.41)分。VAS评分术前为(9.9±1.5)分,末次随访时(4.25±1.9)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C级2例、D级3例、10例E级。结论: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术前MRI强化可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治疗上宜抗结核化疗同时进行病灶清除、椎板减压和神经松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CPN10)对成骨细胞(OB)-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s)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生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培养上清相通但二者互相不接触的成骨细胞一单个核细胞共育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和CPN10(10μg/ml)处理组。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TRAP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测破骨细胞生成及小牛骨磨片吸收陷窝,②应用Realtime PCR检测与破骨细胞生成相关基因NFATc1、c-Fos、RANKL、OPG的基因表达。结果两组细胞均有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生成,并在小牛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对照组所获TRAP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显著小于CPN10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PN10组与对照组相比NFATc1、c-Fos、RANKL、OPG相对浓度分别为7.410±1.738、8.844±1.981、22.4272±2.058、2.445±0.2517(P0.05),对照组各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CPN10组。结论 CPN10在成骨细胞-单个核细胞(OB-PBMs)共培养体系中可促进OC的生成及骨吸收,CPN10通过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致其分泌的OPG/RANKL比例失调,并上调破骨细胞相关基因NFATc1、c-Fos、RANKL、OPG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DHS和PCC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现就这两种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豫  李坤  李洪伟  王志刚 《西部医学》2009,21(8):1282-1283
目的总结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早期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应用Dynesys系统治疗因腰椎退变致腰腿痛患者17例,手术保留节段棘突和韧带,摘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行椎管减压或潜凿式减压解除神经根管狭窄,将聚乙烯带安置于椎弓根钉之间。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脊髓功能评分。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3~15)个月,手术前及随访期间拍摄脊柱正侧住X片及MRI。结果17例疗效评价均为优,JOA评分15~18分,平均16.5分。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维持节段稳定性,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1998年3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Cage植入,后外侧植骨融合,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与效果.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ODI、V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至4.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Cobb角38°~56°,平均46.3°±9.2°,术后即刻21.7°±4.2°,矫正率51.5%,末次随访23.9°±5.8°,矫形率45.8%;腰椎矢状面曲度Cobb角-12°~42°,平均27.6°±5.1°,术后即刻-32°~-3°,平均-18.2°±4.9°,末次随访-42° ~-11°,平均-26.4°±8.3°.冠状面平衡C7PL与CSVL间距3.5 ~15.2 cm,平均(8.6±6.1)cm,术后即刻-3.9~1.8 cm,平均(-1.8±1.1)cm,末次随访-2.2~1.5 cm,平均(-1.4±0.9)cm,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重建良好.VAS评分、O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A评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翻修手术后症状改善最后评分良),优良率为83.9%.结论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建 《重庆医学》2016,(20):2856-2858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治疗理念起初是应用于腹部严重创伤,尤其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相对于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 ,ETC)治疗理念而言,多数学者认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生理条件已达极限,如果早期进行确定性手术可对患者造成第二次打击[1]。  相似文献   
7.
张元豫  刘霞  李坤  郭永荣 《北京医学》2014,(10):830-835
目的观察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CPN10)对成骨细胞(OB)-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s)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生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培养上清相通但二者互相不接触的成骨细胞一单个核细胞共育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和CPN10(10μg/ml)处理组。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TRAP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测破骨细胞生成及小牛骨磨片吸收陷窝,②应用Realtime PCR检测与破骨细胞生成相关基因NFATc1、c-Fos、RANKL、OPG的基因表达。结果两组细胞均有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生成,并在小牛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对照组所获TRAP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显著小于CPN10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PN10组与对照组相比NFATc1、c-Fos、RANKL、OPG 相对浓度分别为33.4798±177;2.0929、47.974±177;5.1628、47.0861±177;2.2033、7.4642±177;0.6791(P〈0.05),对照组各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CPN10组。结论 CPN10在成骨细胞-单个核细胞(OB-PBMs)共培养体系中可促进OC的生成及骨吸收,CPN10通过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致其分泌的OPG/RANKL比例失调,并上调破骨细胞相关基因NFATc1、c-Fos、RANKL、OPG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8.
脊柱结核常是全身其他结构和器官结核感染的并发症,而且以椎体结核占多数,附件结核较罕见。假性动脉瘤多由创伤、感染、动脉硬化等因素损伤动脉壁所致。脊柱结核合并假性动脉瘤则是由于结核杆菌长期炎性侵蚀动脉壁所致[1]。本研究收治了1例胸椎结核合并假性动脉瘤患者,择期行前路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及主动脉人工合成树脂材料移植修复后,随访24个月,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或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导致的侧凸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占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6%,这一较新的概念正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此症保守治疗一般无效,手术方法较多,从不做融合的部分椎板切除减压到整个畸形节段的广泛减压加器械融合。本文就我科自1998年3月~2005年6月采用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侧凸的患者23例,术后疗效与植骨融合率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 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单侧下肢症状的患者开窗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探讨标准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自 1 996年 2月~ 2 0 0 1年 3月 3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单侧下肢症状患者行开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进行术后 1年疗效随访调查 ,并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结果 :可随访到85例 ,出院时患者症状均有改善 ,其疗效功能评分与手术前功能评分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术后 1年随访疗效以JOA评分 ,其中改善率为优者 5 5例 (6 4 .7%) ,良 2 3例 (2 7.1 %) ,差 7例 (8.2 %) ,随访结果的功能评分与手术前功能评分之间亦有显著差异P <0 .0 1。标准开窗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早的优点。标准开窗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不仅即刻就有功能的改善和良好疗效 ,而且开窗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长期疗效作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强调手术不仅要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 ,更应彻底扩大侧隐窝松解被嵌压的神经根以提高手术疗效和积极预防下腰椎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