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NEK7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提供的肝癌mRNA数据,以Cox回归及LASSO筛查选择重要的预后变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肝癌预后密切相关分子与NEK7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免疫组化检验肝癌标本癌组织、癌旁组织及非肿瘤肝脏组织中的NEK7表达的差异性,分析其不同表达情况与肝癌患者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不同表达水平肝癌患者预后差异性。结果 与肝癌预后密切相关的mRNA分子CCDC21及GTF3C2与NEK7之间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合并癌栓及NEK7表达情况,相较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中NEK7表达显著升高,且其表达水平及强度与肝癌分化程度、Child分级及是否合并有癌栓相关,高表达NEK7的肝癌患者,其生存时间较低表达者显著缩短。结论 肝癌患者预后因素主要有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合并癌栓及NEK表达情况。NEK7在肝癌组织呈高表达状态,其表达水平及强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Child分级及是否合并有癌栓相关,阳性表达NEK7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2.
肠外营养对于肝硬化患者的围手术期康复起至关重要作用。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较差,进而影响术后恢复和手术切口愈合。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需要营养支持,特别对于术后不能经口进食的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成为维持生命的惟一能量来源。本文主要通过复习文献,总结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特点,探讨是否可通过改变肠外营养的配比来减少营养的不必要丢失,为肝硬化患者的手术康复提供基础的能量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3.
丹参多酚酸盐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黏膜评分、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PLT、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PV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肠镜下黏膜假性息肉形成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肠黏膜微循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溃疡愈合,对UC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 Fg)水平与缺血性肠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9月肛肠科就诊的42例缺血性肠炎患者为观察组,选取39例健康同龄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观察组发病后72h内及健康组的Fg水平,分析Fg水平与缺血性肠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Fg 水平为(4.26±1.04) g/L高于对照组的(2.94±0.64)g/L,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PC组Fg水平为(4.82±1.06)g/L高于SC组的(3.75±0.8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程度看U组患者Fg水平为(4.63±1.02)g/L高于NU组的(3.61±0.8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与Fg水平无相关性(r=0.01,0.02,P=0.998,0.923)。而缺血性结肠炎患病程度和患病范围均与Fg水平呈正相关( r=0.972,0.882,0.843,P<0.01)。结论 Fg水平与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呈正相关,且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可作为缺血性肠炎的检测及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5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A组,26例)和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B组,24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压力(FFP)以及胃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再发生率等.结果 A组术后胃食管静脉破裂再出血发生率仅3.8%、FFP为(21.5±2.6)mmHg,B组分别为20.8%、(24.4±3.7) mmHg,两组相比,P均<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分级、凝血功能相比,P均>0.05.结论 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疗效明显,而且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与评价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肝胆管结石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照组开腹手术治疗,将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概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康志龙  王辉 《药物与人》2014,(6):273-274
目的:研究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颅内肿瘤切除术的17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6例接受颅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中14例出现颅内感染,感染率是7.95%。手术时间大于4h时,感染率.是12%,手术时间小于4h时,感染率是4.95%;引流管留置大于24h时,感染率是12.5%,引流管留置小于24h或未留置引流管时,感染率是5.36%;有脑脊液漏患者感染率是15.5%,无脑脊液漏患者感染率是4.24%。结论: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手术时间大于4h,有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大于24h。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肠炎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4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进行观察,并选24例非缺血性肠炎和体检一切生理指标正常的健康人16例分别作为对照,对三组患者,基于ELISA试剂盒法测定血清中I-FABP,D—LAC水平,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血清Fg水平,并分析3组I-FABP、D-LAC和Fg水平及单独和联合检测评定缺血性肠炎的价值。结果非缺血性肠炎组I-FABP,D—LAC和F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而缺血性肠炎组I-FABP,D—LAC和Fg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ABP,D—LAC,Fg三者单独作为评定指标时,其中准确性及特异性均偏低,敏感性较可观。而三者联合检测时,准确性为89.7%,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74.9%,均显著显著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FABP,D-LAC,Fg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肠炎诊断及预后影响评定具较高的价值,在临床检测缺血性肠炎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肝管高位切除及联合肝切除、肝肠吻合术及姑息性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手术切除率为72.4%(63/87),姑息性引流率为27.6%(24/87)。术后病理结果均回报为胆管细胞癌,63例患者行手术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R0)占69.8%(44/63),姑息性切除(R1、R2)占30.2%(19/63),姑息性引流24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3例(2.3%),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13例(14.9%),术后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4例(4.6%),其他并发症如发生腹腔出血3例(3.4%),腹腔感染5例(5.7%),肝性脑病8例(9.2%),胸腔积液7例(8.0%),切口感染或裂开者6例(6.9%)。随访患者5年,根治性切除术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28.4%)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组(14.1%)及姑息性引流组(0)。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复杂,连同尾状叶的左、右半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有助于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并能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