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分析不同疗程抗菌药物对肝切除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8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患者术前1h和术后6h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术前1h和术后2次/d,连续治疗3d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肝切除术情况,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术后身体状况予以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12.43±27.86)ml,肝门阻断时间(23.89±3.27)min,手术时间(97.27±10.15)min,腹腔双套管时间(65.68±7.29)h,胃管留置时间(21.35±3.46)h,尿管留置时间(71.96±8.82)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73.12±8.57)h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4.61%(3/65),拆线天数(10.28±1.47)d,体温(37.16±4.35)℃,总胆红素(15.09±2.63)μmol/L,白细胞(8.45±1.36)×109/L,中性粒细胞(72.10±8.03)%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切除术后采用短疗程抗菌药物治疗能够获得与长疗程抗菌药物治疗相当的感染预防效果,且未对手术及术后身体状况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预测肝癌(HCC)患者预后生存情况。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及Imlnc数据库获取与肝癌中差异表达且免疫相关的lncRNAs, 构建加权的共表达网络后使用模块挖掘法挖掘肝癌相关模块, 从模块中筛选肝癌预后相关的lncRNA。将肝癌患者样本等量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基于训练集数据构建风险评分模型, 基于训练集和测试集样本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并结合临床特征分析验证模型的稳定性。使用Lasso回归构建预后模型,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比高低风险组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鉴定肝癌预后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构建了由7个lncRNA构成的肝癌预后模型, 根据模型风险评分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 对肝癌患者1、3、5年生存预测的AUC值分别为0.76、0.68和0.62。高风险组总体生存时间在年龄>60岁[风险比(HR)=2.432, P<0.05)、男(HR=2.383, P<0.05), 女(HR=2.396, P<0.05)、肿瘤T1~T2分级(HR=2.320, P<0.05)、肿瘤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基因2(Mfn2)的杂合性缺失(LOH)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发生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56例HCC患者的临床手术组织样本,对位于Mfn2附近的4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LOH分析.结果:所有样本中4个微卫星位点发生LOH的总频率为39.3%(22/56),在D1S2667,D1S2740,D1S434和D1S228位点发生LOH的频率分别为34.1%(14/41),31%(9/29),37.1%(13/35),37%(17/46).对LOH的发生率和乙肝病毒(HBV)等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BV阴性者在D1S434,D1S228位点的LOH频率显著高于HBV阳性者(P< 0.05);AFP阳性者在D1S2667位点的LOH频率显著高于AFP阴性者(P<0.05).LOH频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HCV感染,有无癌栓,肝内是否多发,有无肝硬化,肿瘤的大小,有无包膜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CC患者的Mfn2基因易发生LOH,LOH的发生率与HBV感染,血清AFP值的高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Mfn2的LOH可能在HBV阴性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复发性肝癌(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复发性肝癌的34个肿块经B超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短期疗效、血清肿瘤标记物变化及并发症。结果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CA)的肿块30个,不完全消融(non-complete ablation,NCA)4个,CA率88.23%(30/34)。其中肿块直径≤3 cm的CA率为96.00%(24/25),3~5 cm为66.67%(4/6),≥5 cm为66.67%(2/3)。24例患者共有12例术前AFP升高,术后11例下降,其中转阴6例,另有1例升高。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RFA治疗复发性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尤其适合治疗小病灶(直径≤3 cm),其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于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16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 其中男性89例, 女性71例, 年龄(65.1±8.0)岁, 年龄范围41~78岁。根据ERCP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n=30)和未感染组(n=1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道感染率为18.8%(30/160)。在胆道感染患者体内共检测出病原菌43株,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4株, 革兰氏阳性菌9株。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多因素分析显示, 合并糖尿病(OR=2.356, 95%CI:1.587~5.441, P=0.001)、括约肌功能障碍(OR=2.651, 95%CI:1.854~6.225, P=0.005)、术前白蛋白<35 g/L(OR=3.225, 95%CI:2.041~5.689, P=0.002)、术前血红蛋白<110 g/L(OR=3.424, 95%CI:2.1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