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尺骨鹰嘴骨折是上肢较常见的骨折,约占全部上肢骨折的10%,该骨折多累及关节面,如治疗不当往往会出现肘僵硬、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并发症。我院自2003年至今采用张力带钢丝或钛板行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手术5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21~68岁,平均39岁。左侧27例,右侧31例,采用Colton分型[1],ⅡA型4例,ⅡB型30例,ⅡC型21例,ⅡD型3例。  相似文献   
2.
骨盆骨折π棒双重固定效应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应力及应力遮挡的测定探讨π棒对骨盆骨折的动静力固定作用。方法甲醛固定新鲜成人骨盆标本12具,右侧骶髂关节和耻骨上下支截断,骶髂关节处分别以π棒和骶髂螺钉内固定。测量中立位下生理载荷时骨盆不同内固定的应力、应变和位移;测量骨盆骨折π棒固定后不同运动状态下(中立位、后伸、前屈、健侧屈)生理载荷时腰椎和骨盆上的应力值与应力遮挡率。结果π棒和骶髂螺钉固定的应变平均为68με和113με(P<0.05)。π棒固定时,中立位和后伸时,应力遮挡率较大(η=31.80%和33.35%),应力大部分从π棒传导,适用于骨折早期;而前屈及健侧屈时,腰椎应力遮挡率明显减小(η=22.23%及η=23.07%),应力主要从腰椎及骨盆传导。结论本实验表明π棒固定骨盆骨折通过腰部的不同姿势活动即可自动从坚强静力固定转为动力固定,具有双重固定的生物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分析2006年9月~2010年9月手术治疗的18例髋臼后壁骨折,平均年龄32岁,平均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按Matt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4例,满意复位3例,复位欠佳(移位2~3mm以上)1例,15例临床结果优秀,2例并发了髋臼周围异位骨化,1例术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准确的影像诊断、术中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龄76.8岁。随机分为关节组(n=20)和PFNA组(n=23)。采用PFNA内固定2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分析比较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35~105min,统计时间(55.34±12.61)min:关节组65~130min,统计时间(90.39±14.2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PFNA组术中出血量100~300mL,统计出血量(140±46)mL;关节组200~450mL,统计出血量(300±70)mL: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④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PFNA组为(86.5±5.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9%;关节组为(85.4±5.6)分.其中优9例,良8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85.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比较.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经前内前外双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前内前外双入路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2009年6月,收治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16例,在关节镜下,采用前内前外两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移植物胫骨侧均采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股骨侧8例采用intrafix固定,8例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10例采用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6例采用异体胫前肌腱作为移植物,术后随访,采用lysholm关节评分,以及后抽屉试验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lysholm关节评分从术前(41.24±4.28)分增加到术后(91.35±4.56分),后抽屉试验术前(+)1例,(++)2例,(+++)14例,术后(+)2例(-)14例,以上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患者关节稳定,伸屈活动度良好.结论 关节镜下前内前外双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方法简便,安全性好,固定牢固,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谢军  章洪喜  费文勇  陈新军  嵇鹏  刘巍 《浙江医学》2010,32(9):1341-1343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运用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早期疗效.方法 于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在32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采用RIGIDfix固定股骨端和Intrafix固定胫骨端,以Lysholm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超过120°,无伸膝受限,Lysholm评分从术前(43.52±6.21)分增加到术后(90.12±5.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运用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疗效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髋臼后柱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临床应用髋臼后柱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6具成人骨盆标本,行后柱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分别测量螺钉与水平面的夹角、与矢状面的夹角、钉长,以及使用三维CT重建图像测得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等。结果对于髋臼后柱骨折,拉力螺钉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9.7°±2.3°、与矢状面的夹角为8.0°±2.5°,最窄处直径为(9.0±1.0)mm,平均钉长为(11.7±0.5)cm。结论髋臼后柱骨折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PFNA治疗55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男32例,女23例,年龄55~89岁,平均68.3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24例,Ⅳ型16例,Ⅴ型2例,除3例外,均行闭合复位,置入PFNA,术后行6月~2年的随访(平均14月)。结果根据Harris功能评分:优42例,良11例,差2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在术后6月内死亡。结论对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治疗方案,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