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关。因此,应用抗生素可能会降低患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在治疗高血压的老年人中,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Brassard等对抗生素的应用是否与卒中的危险性有关进行了研究。 这是一项根据1982—1995年加拿大魁北克医疗保险数据库的资料进行的包括29937名进行抗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症(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对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是否出现CSPH分为门静脉高压组(35例)和非门静脉高压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并用Cox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门静脉高压组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是51%、26%;非门静脉高压组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是68%、38%(P=0.349)。两组的1、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是86%、95%和56%、64%(P=0.00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CSPH(HR=2.13,P=0.009)、HBeAg阳性(HR=1.89,P=0.024)是影响HC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高压症不应列为伴PVTT的HCC患者的绝对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1岁,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5个月、右上腹反复疼痛1个月”于2017年4月21日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朱见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叩诊鼓音,肝区叩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3~4次/min.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示:右肝内胆管扩张伴结石,胆总管多发结石,可见低信号影(图1A).肝脏增强CT 扫描示:沿右肝管走行区片状稍低密度影,增强后轻度持续强化,延迟期呈等密度;右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图1B).其余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末见明显异常.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为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炎、ERCP术后,计划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根据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差异,筛选出与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的胆汁分子标志物.方法 选择2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19例肝门部胆管癌,8例远端胆管癌),分别收集其外科切除术前、切除术后第1和第7天的胆汁.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比分析术后第1天与术前、术后第7天与术前胆汁中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5种代谢物升高,无代谢物降低;术后第7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3种代谢物升高,3种代谢物降低.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中,有2种相同物质:苯甲酸和甲基丙二酸.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苯甲酸升高≥2倍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低于升高<2倍的患者(P=0.04),而手术前后甲基丙二酸的变化与术后1年内早期复发无相关性.通过对苯甲酸在术后第7天较术前变化倍数与CA19-9分级、术前年龄分级、术后TNM病理分期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提示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围手术期胆汁内苯甲酸代谢水平的变化程度有助于预测肝外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中使用静脉止血剂对肝癌切除术后的远期生存与复发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5至2007年本院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中肿瘤直径<5 cm的T1-2N0M0期,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B级,病理切缘阴性者,共504例。用逐步回归法Cox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患者远期生存复发的影响,Kaplan-Meier法分析使用静脉止血剂对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的影响。 结果 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4 (7~72) 个月,504例患者中围术期使用过静脉止血剂者326例,未使用任何静脉止血剂者178例,使用止血剂组5年总生存率较未使用止血剂组低(61.04% vs 75.28%,P=0.002);使用止血剂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较未使用止血剂组患者低(49.08% vs 61.80%,P=0.001)。逐步回归法Cox分析表明,围术期使用静脉止血剂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RR=1.872,95%CI 1.298~2.702;P=0.001)和无瘤生存(RR=1.523,95%CI 1.136~2.043;P=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围术期使用静脉止血剂可能会降低肝癌切除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血小板(platelet PLT)以及PLT源性5羟色胺(serotonin 5-HT)对早期肝癌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术后复发、远期生存率等预后因素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本院从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连续收治的符合Mlian标准的29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切除的患者。留取患者术前血清于-80℃保存,用购买的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5-HT浓度。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liver dysfunction LD)、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时间、无瘤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了解PLT及PLT源性5-HT对早期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LD患者术前术后PLT均较肝功能正常患者低(P<0.001)。血清5-HT浓度与PLT计数正相关(P<0.001,K=0.712)。术前PLT(P=0.018,OR2.952,95%CI:1.206-7.229)术前血清5-HT(P=0.001,OR4.989,95%CI:2.004-12.422)是早期肝癌切除术后L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LT(P=0.022,OR=1.782,95%CI:1.086-2.924),5-HT(P=0.045,OR1.754,95%CI:1.014-3.034) 是O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低5-HT和PLT的早期肝癌切除患者术后围术期预后和远期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4岁,因发现左上腹包块10d于2005年12月13日入院。自诉“胆石症”病史5年,未予特殊治疗。余无特殊不适主诉。查体: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剑突下可扪及一质硬肿块,大小12cm×10cm,无压痛,活动度好。Murphy征阴性。肝区无叩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sAb(+),HBcAb(+)。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及CA19-9阴性;余未见异常。B超示中肝叶靠近胆囊区7cm×7cm强回声区,边界欠清;胆囊轮廓不清,大小为5.5cm×1.8cm,胆囊内见数个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腹腔见10cm×11cm低密度占位,边界清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7年间诊断肝内胆管癌(ICC)并接受手术治疗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65例ICC病人资料。结果 共纳入265例病人,男性175例,女性90例。年龄22~86岁,中位年龄56.5岁。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全部病人1、2、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50%、29%、20%,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1.9个月;1、2、3年总存活率分别为 77%、47%、36%,总中位生存时间22.8个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无瘤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史、术前CA19-9高水平、肿瘤直径≥5 cm、肿瘤周边子灶、淋巴结是否清扫;病人总体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术前CA19-9高水平、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淋巴结是否清扫。分组对比经倾向评分匹配(PSM)后,淋巴结清扫组及未清扫组各77例。1、2、3年无瘤存活率:清扫组68%、47%、36% vs.未清扫组31%、13%、6%(P<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清扫组22.2个月 vs.未清扫组9.2个月。1、2、3年总存活率:清扫组91%、75%、56% vs.未清扫组71%、30%、21%(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清扫组46.8个月vs.未清扫组17.0个月。剔除清扫组淋巴结阳性病人,比较清扫组中淋巴结病理学诊断阴性与未清扫病人生存情况,PSM后:清扫淋巴结阴性组及未清扫组各50例。1、2、3年无瘤存活率:清扫淋巴结阴性组77%、60%、52% vs.未清扫组32%、22%、15%(P<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清扫淋巴结阴性组38.1个月vs.未清扫组9.0个月。1、2、3年总存活率:清扫淋巴结阴性组94%、82%、74% vs.未清扫组68%、40%、28%,(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清扫淋巴结阴性组54.0个月vs.未清扫组18.9个月。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术前CA19-9高水平是影响病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淋巴结清扫可改善ICC病人预后。术前无法明确淋巴结转移,但评估肿瘤可行根治性切除的ICC病人,伴随术前CA19-9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时,术中应积极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的诊断、治疗、预后特点,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误诊为肝血管瘤的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回顾分析1975―2019年国内相关文献,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诊治和预后特点。结果 本例患者无特异临床表现,在外院误诊为肝血管瘤。我院行MRI检查见肿瘤呈恶性表现并可见血管漂浮征,考虑恶性可能。予肝多发肿瘤切除+肝十二指肠淋巴结清扫+胆囊切除术。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表现:肿瘤由大片细胞质少、核具异型性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无明显包膜,周边肝组织受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滤泡区细胞大部CD20(+),生发中心细胞CD10(+)、Bcl-6(+)、Bcl-2(-)、Ki-67(80%)。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肝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检索到的91篇国内文献共报道376例原发性肝淋巴瘤患者,平均年龄为(48.8±9.6)岁,男女比例为1.69∶1。影像学检查以单发病灶多见,乏血供肿瘤表现,以血管漂浮征为特点。146例(38.8%)患者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35.1%)患者发生误诊,最终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好(中位总生存时间:36.4个月vs 20.7个月,P=0.009);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好(52.0个月vs 30.0个月,P=0.049),手术联合术后化学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单纯化学治疗和手术患者好(45.6个月vs 23.9和7.7个月,P=0.016)。结论 原发性肝淋巴瘤作为一种少见肿瘤,临床特征不典型,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一旦确诊应采取手术联合化学治疗或综合化学治疗方案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药奇蒿氯仿、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具有抗菌活性的具体组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奇蒿氯仿、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组分分离,选用临床常见致病菌通过纸片扩散法和常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得到的各组分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进一步鉴定活性成分的结构.结果 奇蒿氯仿、乙酸乙酯部位的多个分离组分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抗菌活性,活性显著的组分经结构鉴定确定为:芹菜素、异泽兰黄素、咖啡酸,其中异泽兰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其最小杀菌浓度为0.062 5 mg/mL.结论 本实验方法简单、快捷,可准确有效地得到奇蒿氯仿、乙酸乙酯活性部位的有效抗菌成分,并首次报道了异泽兰黄素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