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Ⅳ型骨折中,是否应用肱骨距支撑螺钉对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47例应用PHILOS接骨板行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Neer Ⅲ、Ⅳ型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肱骨距支撑螺钉分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密度),及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量、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支撑螺钉组的复位丢失程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优于无支撑螺钉组(P<0.05).结论 在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Ⅳ型骨折手术中应用肱骨距支撑螺钉可以使骨折复位及固定更加牢靠,术后功能康复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8年8月治疗波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40.1岁。应用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分类,旋后外型度5例,度10例,旋前外型5例;B型15例,C型5例,其中单纯后踝骨折未分类1例。术中应用踝外侧偏后和前方联合切口复位后踝,在维持良好复位下自前向后用4 mm钛质空心钉内固定骨折,然后复位固定外踝及内踝。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5.8个月(11~6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3.8周(10~16周)。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1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0.5%。结论后踝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同时采用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创伤小,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检查(MSCTE)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8层64排螺旋CT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进行CT、MRI和MSCTE影像学对比研究,分析MSCTE影像特点。结合手术探讨MSCTE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改进的硬膜外造影方法可以得到满意的三维影像资料。椎管内软组织界限表现力MSCTE优于MRI和CT,同时还兼有CT的骨显示优势。结论MSCT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用于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诊断,还适用于CT和MRI难以明确的椎管内隐蔽病变的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5.
背景:直接测量颈椎管容积和颈脊髓体积可以较全面、立体地反映颈椎管对颈段脊髓的包容情况,尸体标本石蜡灌注法、树脂灌注法和有限元模型法均具参考价值,但操作繁复,且较难应用于临床,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测量颈脊髓体积和颈椎管容积的简便测量方法。目的:探讨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CSM)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根据JOA评分将CSM患者分为A组(轻度)31例及B组(中重度)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颈椎MRI扫描并计算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对两组患者的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和JO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明显大于B组(t=15.094,P=0.001);B组患者的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与JOA评分的决定系数(r2=0.738)高于A组(r2=0.563);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与JOA评分的线性回归趋势提示A、B两组患者的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均与JO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可以反映颈椎管对颈脊髓的包容状态,利用MRI测量颈椎管容积与颈脊髓体积比值可以定量反映脊髓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复杂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复杂股骨粗隆下骨折类型复杂,多为创伤所致,治疗较为困难。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共采用内固定加外固定方法治疗14例,经过平均18.5个月的随访,均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2~78岁,平均46.18岁。受伤原因:车祸9例,摔伤4例,砸伤1例。1.2骨折类型本组患者均采用Seinshei mer分类方法,骨折均为Ⅴ型。1.3治疗经过1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股骨髁上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8~1/6,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为3~5d,平均4.14d。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股骨近端外侧入路,将骨折块良好复位后先以拉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Kummell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诊断和治疗仍存争议,对于此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 目的:深化对Kummell病的认识并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短期疗效。 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13例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和邻椎高度、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认为VAS减少50%为疼痛明显缓解,ODI减少50%为功能明显改善。 结果: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VAS平均评分分别为6.7±0.88、4.3±0.64、3.6±0.69和3.2±0.9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率为81%。12例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ODI平均评分分别为23.5±1.90、15.0±0.86、13.8±0.60和12.5±0.5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1%。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伤椎高度平均为(18.5±1.59)c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随访时各时间点邻椎高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伤椎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12个月时伤椎节段Cobb角平均为14.6°±1.46°,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目前对于Kummell病的认识仍存不全面;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复杂股骨粗隆下骨折类型复杂,多为创伤所致,治疗较为困难。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共采用内固定加外固定方法治疗14例,经过平均18.5月的随访,均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半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挽救髋部功能、恢复行走能力的确切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但髋关节手术入路深、创面大,围术期失血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及后期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比较隐性失血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接受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以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与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对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质疏松、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输血)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645.38±84.98)m L,与髋关节功能呈负相关(r=-0.674,P0.01);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骨折分型、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是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年龄、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术前抗凝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