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7例病人,经彩色超声、CT和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切除,5例行脾动脉血管重建,2例同时行脾脏切除。结果:手术后10—14d治愈出院。随访1—9年,1例人工血管转流术后2年死于急性心肌梗塞,余6例均健康生活。无复发。结论: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是—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动脉头端真性动脉瘤的切除方法以及血管重建方法,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2013年6月作者收治的11例资料,均经彩色超声、CT和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脾动脉头端真性动脉瘤。肝动脉脾脏动脉远端自体静脉移植1例;肾下主动脉—脾动脉人工血管转流7例;动脉瘤、脾脏切除2例,多发动脉瘤切除、脾动脉结扎、脾切除1例。结果手术后10~14天治愈出院,随访1~14年,9例存活,2例死亡,其中1例主脾转流后2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动脉瘤切除、脾切除后5年死于急性脑出血。7例主脾转流中,1例术后2年吻合口逐渐狭窄,术后6年完全闭塞,但一直无脾脏梗死,脾脏供血由胃短血管及其侧枝提供;余6例主脾转流和1例自体血管移植者未见吻合口狭窄或假性动脉瘤。结论脾动脉头端真性动脉瘤切除、脾动脉血管重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类癌诊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类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id tumor)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生长缓慢的上皮细胞肿瘤,具有恶变倾向,临床上仅有少数患者有类癌综合征表现。类癌是一类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细胞学及生物学特点的肿瘤的总称。采用传统的光镜、电镜、生物化学或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只要能够证实肿瘤存在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物点,均可定义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切除及脾动脉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7年3月收治的8例脾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彩色超声、CT和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均在全身麻醉下首先阻断腹腔干起始部,远端脾动脉阻断后切除动脉瘤,1例行腹腔干-脾动脉自体静脉移植,4例行肾下主动脉-脾动脉人工血管转流,3例同时切除动脉瘤和脾脏。结果均于手术后10~14 d治愈出院。随访0.5~10年;其中1例人工血管转流术后2年死于急性心肌梗塞,余7例均健康生活,无动脉瘤复发。结论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是一种较好的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红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致酶酵母菌法对82例接爱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SO患者进行红细胞免疫系列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红细胞C3b(RBC.C3b)受体花环结合率及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CIC)受体花环结合率及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升高,且以Ⅲ期病人最明显;同时表明红细胞免疫抑制状态随中西医结合有效治疗而逐渐恢复。结论:ASO患者存在继发性红细胞免疫缺陷,且同ASO疾病进程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为探讨ASO发病机制,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提供了新的免疫学理论依据和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孤立性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复杂病理情况下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以及吻合口处理和缝合问题。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年1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33例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髂动脉瘤29例,双侧4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血管重建术。结果4例双侧病变中,行主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1例,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3例;29例单侧病变中,主动脉-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1例,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3例,髂总动脉-髂外动脉人工血管移植21例,髂总-髂总动脉转流4例。33例平均随访5(0.5-10)年。2例分别于术后3年和6年死于急性脑梗塞和心肌梗塞,1例术后2年死于交通事故,余健康存活,无复发,无吻合口狭窄或下肢缺血表现。结论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良好措施,仍然是目前医疗条件下有效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1997-01/2007-06收治孤立性骼动脉瘤患者共33例,男19例,女14例,其中单侧髂动脉瘤29例,双侧4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血管重建.结果显示4例双侧病变中,主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1例,丰动脉-双侧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3例:29例单侧病变中,主一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1例,骼-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3例,髂总-髂外动脉人工血管移植21例,髂总-髂外动脉转流4例.移植后3,6个月,1,3,5,8,10年行彩色多普勒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或DSA检查,平均随访5年.2例分别于移植后3年和6年死于急性脑梗死和心肌梗死,1例移植后2年死于交通事故,余健康存活,无复发,无吻合口狭窄或下肢缺血表现.提示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良好措施,仍然是目前医疗条件下有效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胸部正中切口根治小儿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有效、根治小儿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6例应用本项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在深低温全身麻醉、体外循环辅助下清除局部病灶的临床治疗体会.结果在不切开胸膜腔和腹腔的情况下,仅行心包、下腔静脉切开,既可清晰显出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病变,在暂时停循环状态下进行局部病灶切除和血管重建,手术后肝脏明显缩小,肝静脉回流通畅,随访5~33个月,无1例死亡或并发症发生,无1例复发.结论深低温停循环状态下,切开心包及下腔静脉,切除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根治小儿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符合解剖和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重建后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断和手术中的情况。结果6例均在全身麻醉下剖腹探查,术中见均为腹主动脉一小肠瘘所致肠出血。在瘘口上下方阻断主动脉,控制出血后行动脉瘘口修复、肠瘘口周围小肠部分切除术。1例术后11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获得临床治愈。随访1~10年,1例手术后1年死于脑出血,1例肿瘤复发再次术后1年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塞,余3例随访5年以上均健康存活。结论主动脉重建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均为主动脉-肠瘘,结合影像学检查可得出正确诊断,手术修复主动脉和肠道瘘口是治疗该病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1997-01/2007-06收治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共33例,男19例,女14例,其中单侧髂动脉瘤29例,双侧4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血管重建。结果显示4例双侧病变中,主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1例,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3例;29例单侧病变中,主-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1 例,髂-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3例,髂总-髂外动脉人工血管移植21例,髂总-髂外动脉转流4例。移植后3,6个月,1,3,5,8,10年行彩色多普勒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或DSA检查,平均随访5年。2例分别于移植后3年和6年死于急性脑梗死和心肌梗死,1例移植后2年死于交通事故,余健康存活,无复发,无吻合口狭窄或下肢缺血表现。提示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良好措施,仍然是目前医疗条件下有效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