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的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清创换药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治疗后观察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创面细菌清除率、创面缩小率、创面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疗效。结果治疗3周后,细菌清除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72%;观察组创面缩小率(48.24±7.26)%,对照组(23.02±2.60)%;观察组创面疼痛评分为1.24±0.44,对照组为2.32±0.78;患者满意度评分观察组为8.02±0.76,对照组为5.86±0.84。两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下肢多因素慢性溃疡,能有效清除细菌,减轻感染,改善血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达到明显促进创面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重睑术的同时行内眦赘皮矫正及外眦开大术,观察睑裂开大的效果。方法内眦赘皮采用改良横切纵缝法矫正,外眦开大采用上睑皮瓣与下睑结膜瓣交叉的方法。重睑手术采用切开的方法,重睑切口与内外眦切口均不连续。结果本组20例患者,内眦赘皮消失,内眦较术前开大5~8 mm,外眦开大2~3 mm,睑裂明显开大。术后随访1~2年,内、外眦处瘢痕不明显,睑裂开大效果稳定,患者满意。结论重睑联合内眦赘皮矫正及外眦开大术,能显著增加睑裂的长度及宽度,而且内、外眦处瘢痕不明显,美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设为治疗组,25例采用碘伏纱条填塞引流换药,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创面形态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指标。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治疗组患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红润;对照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不佳,渗液较多。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分别为(14.7±4.3) d、(5.1±1.4)次、(5.9±1.4)分、(639.5±127.4)元,对照组患者对应的指标分别为(38.6±5.9) d、(49.2±9.7)次、(8.2±1.8)分、(1 357.5±135.9)元,2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32.8、-4.9、-38.5,P值均小于0.05)。 结论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中,能显著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手术切口治愈率,优于传统方法换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分析目前国内慢病延续护理的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提出有效的对策。现发展较为成熟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包括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引导式护理模式、APN延续性护理模式,提出的建议包括组建多学科团队、构建科学的护理路径、规范延续护理内容、完善考评制度,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以期为慢病患者提供延续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双切口三联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80眼),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40眼)予以双切口三联术治疗;对照组31例(40眼)予以单切口三联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视力、眼压、术后过滤泡、散光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视力和眼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功能滤过泡眼数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散光较观察组增大(P<0.05),术后6个月,两组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为17.50%(7/40),与对照组的20.00%相当(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与单切口术式治疗疗效相当,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和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睫状缘色素细胞(pigmented cells from the ciliary margin,PC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体外共培养构建视网膜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按照组织贴壁培养方法分别分离培养原代大鼠BM和PCM,再将二者进行直接共培养(1∶2),观察细胞生长情况;MTT方法进行增殖能力检测;在促神经分化诱导液中诱导21 d后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干细胞相关分子标记物包括视杆细胞Rho1 D4、双极神经元CHX10和Müller胶质细胞10E4的表达.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两种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共培养后细胞总体的增殖活性虽然显著低于单纯BM,但比单纯PCM有了一定提升;诱导分化后单纯PCM视网膜干细胞相关分子标记物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BM,而共培养后的细胞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PCM和BM.结论 采用BM与PCM共培养能够获得大量表达视网膜干细胞相关分子标记物的细胞群,有望成为视网膜干细胞来源,用于视神经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两种类型下睑内翻倒睫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先天性睑内翻倒睫患者,一般采用下穹窿皮肤穿线术、L形皮肤切除去除赘皮及肥厚的轮匝肌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痉挛性睑内翻倒睫患者,采用增强下睑皮肤眶隔张力、眼轮匝肌增强术。结果:本组102例198眼,均Ⅰ期愈合,术后1周180只眼全部矫正,24只眼轻度过矫。术后1月,191只眼全部矫正(占96.46%),4只眼轻度过矫(占2.02%),3只眼轻度欠矫(占1.52%)。结论:在下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治疗中,只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手术方式,才会使得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对鼻再造失败或效果不佳,且额部组织已完全破坏的病例,再次行全鼻再造的方法 。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例鼻再造失败病例以上臂皮管法行全鼻再造。手术分四期进行。Ⅰ期:于左上臂内侧形成皮管(18 cm×8 cm);Ⅱ期:3周后切断皮管上端并转移至鼻根;Ⅲ期:3周后将皮管从上臂离断,形成皮瓣修剪成三叶状并向内折叠,以塑形成鼻翼、鼻尖和鼻小柱。同期取第7、8肋软骨,制成“L”形支架并固定;Ⅳ期:3周后进行断蒂修整。结果 3例患者均获成功,随访1~2年,再造鼻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较为匹配,外形及通气功能均达到满意效果。结论 对于额部组织已被破坏的鼻再造失败患者和坚决反对在额部留下任何痕迹的患者,采用上臂皮管行全鼻再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合并便秘病人的护理效果。方法:对脑卒中合并便秘病人采用针灸、穴位按摩、足浴等中医护理措施。结果:治疗后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到85.71%,愈显率达到71.43%。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促进血液运行,增加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使肠蠕动增强,达到较好通便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和显微手术对垂体腺瘤患者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l)及激素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值表法将2017年1月-2020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垂体腺瘤患者均分为内镜组(神经内镜下行肿瘤切除)和显微镜组(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记录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第3天检测血清MMP-9、IGF-1、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 与显微镜组相比,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更长,肿瘤切除程度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内镜组的血清MMP-9、IGF-1及PRL、GH及ACTH水平均低于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显微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42%、27.0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时间较显微镜更长,但在瘤体的清除、降低术后血清MMP-9、IGF-1及激素指标水平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