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寿奎水  孔友谊 《江苏医药》1991,17(11):629-631
我院1985年1月~1990年4月共处理手部创伤11,300例,其中有较完整记录的近万例,现就对手部各类组织损伤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一、指体离断伤2927例,其中无条件再植,仅作清创缝合残端的2148例,手术方法遵循尽量保持手指功能长度的原则,采用手指推行皮辦,V-Y 皮瓣,邻指带蒂皮瓣,局部转移  相似文献   
2.
自1988年以来,共开展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手术120余例,其中10例因见供血皮支系于股前内侧间隙穿出而临时改变为股前内侧皮瓣。据观察此10例股前中区的供血血管有3种类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内侧支型6例,股浅动脉供血型2例,股动脉直接分支供血型2例。文中还就皮瓣的命名、手术方法以及大腿前中区血管的代偿特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背景:尽管切开复位内或外固定可以减少骨折并发症,但是仍然有5%-10%发生骨不连。骨不连原因有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药物因素,其中,局部因素是最主要原因。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后发生骨不连的具体局部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由局部因素造成四肢骨折不同内固定物固定后骨不患者87例,分析判断局部因素的具体原因。医源性局部因素包括:未达有效固定,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忽略植骨,复位不良,内固定后感染,缺乏正确康复指导;患者因素包括:损伤严重,特殊部位,活动过早与过多。 结果与结论:医源性因素占73.0%,患者因素占27.0%。在医源性因素中,由高到低依次为:忽略植骨占26.1%,缺乏正确康复指导占23.9%,未达有效固定占21.7%,未达必要复位占15.2%,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占8.7%,术后感染占4.3%。在患者因素中,由高到低依次为:活动过早过多占50.0%,损伤严重占32.4%,特殊部位占17.6%。在总因素中,客观因素占13.5%,人为因素占86.5%。减少医源性因素是减少骨折内固定治疗后骨不连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正>肘关节僵直随着临床高能量损伤引起的肘关节创伤增加,其发生率越来越高,由于局部条件的特殊性,给临床医生治疗带来较大困难。以往采用大切口充分暴露肘关节治疗僵直,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改良打压游离植骨治疗长段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对1例46岁外伤性左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骨外露、骨髓炎致骨缺损长6.5 cm男性患者,在伤口愈合和感染控制后二期采用切开交锁髓内钉固定、可吸收线网包裹自体骨行打压游离植骨。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踝关节活动度仅轻度受限,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87分,为良;术后6个月见断端骨痂初步连接,术后10个月断端完全骨性愈合。未行髓内钉取出。结论打压游离植骨方法的成功,改变了既往认为>6 cm长段骨缺损只适宜带血运的骨移植而不适宜游离植骨的传统观点;改良打压游离植骨是治疗长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较钛网打压游离植骨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2007年8月~2011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6~50岁,平均28.7岁。受伤原因:打球运动受伤15例,交通事故伤9例,重物砸伤4例。均为急性损伤。骨折分类按照Meyers和  相似文献   
7.
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外支架与内固定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内固定手术与骨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结果对比,总结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9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43例(观察组)和骨外固定架固定手术43例(对照组),并对两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膝...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4年5月47例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患者临床资料。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8岁,平均34岁。内固定术后至取出手术时间10个月~20年,平均22个月。内固定部位:上肢25例,下肢22例。术中1枚螺钉取出困难18例,2枚15例,3枚9例,4枚5例。钢板类型:普通钢板15例,锁定钢板32例;不锈钢钢板10例,钛合金钢板37例。结合螺钉取出困难原因及螺钉、钢板、切口和骨质等具体情况,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原则,选择不同方法取出螺钉和钢板。结果螺钉和钢板均完全取除,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手术时间65~270 min,平均125 min;手术出血量80~775 m L,平均157 m L;术后引流量20~250 m L,平均92 m L。术后切口Ⅰ期愈合39例,延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无感染和再骨折发生。结论对于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有多种处理方法,每种方法均有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掌握各种处理方法和熟悉其适应证,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方法,可顺利取出螺钉和钢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开放性跟腱断裂伴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了15例儿童开放性跟腱断裂伴皮肤缺损的资料,本组均行一期清创术,跟腱断裂根据不同部位而选择肌腱缝合线直接缝合,锚钉固定术,骑缝钉固定术,或延长术等方法.创面二期行植皮或皮瓣修复术.结果 本组随访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伤口愈合良好.采用Amer-Lindholm评定法:优11例,良2例,差2例.结论 儿童开放性跟腱断裂伴皮肤缺损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彻底的清创术,和二期正确的皮瓣修复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尽管切开复位内或外固定可以减少骨折并发症,但是仍然有5%-10%发生骨不连。骨不连原因有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药物因素,其中,局部因素是最主要原因。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后发生骨不连的具体局部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由局部因素造成四肢骨折不同内固定物固定后骨不患者87例,分析判断局部因素的具体原因。医源性局部因素包括:未达有效固定,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忽略植骨,复位不良,内固定后感染,缺乏正确康复指导;患者因素包括:损伤严重,特殊部位,活动过早与过多。结果与结论:医源性因素占73.0%,患者因素占27.0%。在医源性因素中,由高到低依次为:忽略植骨占26.1%,缺乏正确康复指导占23.9%,未达有效固定占21.7%,未达必要复位占15.2%,忽视断端血运保护占8.7%,术后感染占4.3%。在患者因素中,由高到低依次为:活动过早过多占50.0%,损伤严重占32.4%,特殊部位占17.6%。在总因素中,客观因素占13.5%,人为因素占86.5%。减少医源性因素是减少骨折内固定治疗后骨不连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