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四节段颈椎病患者病例17例,以JOA评分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所拍摄的颈椎X线片测量手术融合节段的Cobb角,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8.2±0.4(6~11)改善为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3.6±0.5(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12.4±1.5度(-3~22度)恢复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7.5±1.6度(7~25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手术安全效果良好,并可较好的改善颈椎矢状面生理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初次术后再手术常见原因,并探讨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再手术病例10例,收集其初次矫形术前、术后随访及再手术术后的相关影像资料、初次手术和再手术策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中5例因侧凸进展而采用延长融合范围治疗;1例因近端交界后凸加剧而需向近端延长融合范围;3例感染患者接受了清创及抗生素治疗,其中2例保留了内固定,1例为控制感染而取出内固定;1例假关节形成患者采用更换断裂内固定及局部植骨治疗。所有患者经随访12~33个月(平均21.5个月),脊柱平衡保持良好,无侧凸进展、失代偿、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常见再手术原因包括侧凸进展、感染、假关节形成、近端异常交界后凸等,选择合适的再手术策略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系统对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y功能评分、椎体前中柱椎体平均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患者各项指标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或<0.01);各项指标在术后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6例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总渗漏率为8.22%,均无特殊不适和神经症状。结论应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的较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软骨终板营养通路通透性对外培养大鼠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4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处死后立即手术切取腰段椎间盘(包括邻近的软骨终板),每只6个,随机分为A、B、C 3组,其中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用骨蜡封闭上软骨终板,C组用骨蜡封闭上、下软骨终板,3组椎间盘在体外进行整体器官培养。于培养前和培养7d、14d时,分别用Mitotracker Green荧光探针和RT-PCR方法评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活力和髓核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于培养前和培养14d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髓核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结果:取材后培养前髓核细胞的荧光强度最高;在体外培养7d,3组髓核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培养前变化均不明显,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14d时A、B、C组荧光强度较培养前分别降低约19%、22%和30%,与培养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C组与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在培养14d时3组髓核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染色强度与培养前比较均有所降低,MMP-3阳性染色增加,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和MMP-3染色强度的变化以C组最为明显。3组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在培养7d和14d时均较培养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7d时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4d时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低体外培养大鼠椎间盘上下软骨终板的通透性,可在短期内影响髓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5.
脊柱手术操作与医源性脊髓损伤的相关性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脊柱手术中常见操作与医源性脊髓损伤的相关性,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从参与单位抽取符合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组;以医院和原发疾病为配比因素,按1∶3的比例配比对照组病例。对各研究因素先后作一元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有统计学意义者并确定其相关性。结果甲基强的松龙、神经电生理监护仪是保护因素(P<0.05,OR<1);椎管内使用双极电凝器、椎管内使用骨蜡或明胶海绵、控制性降压、结扎或栓塞节段动脉、三维矫形操作,块状植骨是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在脊柱手术中应尽量采取保护因素,避免危险因素,减少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早期急诊减压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7年6月我科治疗的颈髓损伤患者68例,按是否进行急诊手术分为急诊手术组22例和非急诊手术组46例。所有患者均采集一般资料、神经功能状况(入院时和最后一次随访时)、术后并发症、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受伤节段、手术方式、随访时间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状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最后一次随访时2组相比神经功能无显著性差异,但急诊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非急诊手术组。结论:颈髓损伤后早期急诊手术可行、安全,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在脊髓损伤(SCI)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从参与研究的6所单位中分别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300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系统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EBT。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100(WHOQOL-100)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生活质量。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在随访前、后的差别。 结果随访1年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总评分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1),差别主要存在于精神层面;2组ADL能力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研究组的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性和精神病性项目外,其他心理状态项目均无明显改善。 结论REBT对提高SCI患者的ADL能力无明显作用,但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