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烟肼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和体内外释药特性.方法用复乳法制备异烟肼聚乳酸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包封率、载药率;用溶出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体外释药特性.观测第3、6、9、12、15、18、25、32、39、42、49、56天的释药情况,并计算其日均释药率、累计释药率将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异烟肼(INH)分别置入24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左右股骨粗隆间髓腔内,测定微球在体内3、7、14、28、42、56d时的释药情况;实验组将第42、49、56天时的异烟肼聚乳酸微球洗涤液(空白组用磷酸缓冲液)与结核菌、钛块一起共同培养7d,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核菌生长情况.结果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呈比较完整的球形且分散性好,无明显聚集现象;微球平均直径为59.4±2.9μm,包封率为(67.51±0.57)%,载药率为(32.82±0.65)%.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初14d累计释药达3.784±0.359mg,约占总量的30%,日平均释药0.270±0.024mg;随后42d累计释药5.328±0.203mg,约占总量的50%,日平均释药0.126±0.013mg,第56天时释药0.032±0.009mg.体内释药实验显示,3d时右侧股骨粗隆间骨质内INH浓度明显高于左侧(P<0.01);7~56d右侧INH浓度明显降低并低于左侧(P<0.01);7~56d左侧股骨粗隆间骨质内INH浓度持续在20±g/s以上.空白组钛块表面有大量结核菌生长,实验组钛块表面几乎无结核菌生长.结论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具有缓慢释放药物的特性.可以作为持久抗结核治疗的缓释体置入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病灶局部.  相似文献   
2.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患者,Ⅰ期行后路复位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定期X线摄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以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32个月(平均21.5个月),27例患者均获得了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颈椎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融合率为100%,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4级,无一例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结论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彻底的减压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为临床应用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上的依据.在6具(1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供应缝匠肌髂骨瓣血管的人肌位置、入肌外径及其在髂骨瓣的分布进行观测.结果显示股深动脉分支、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及降支分别在距髂前上棘(10.8±1.2)cm、(¨.2±2.1)cm、(1 6.3±2.5)cm进入缝匠肌,入肌外径分别为(3.0±0.2)mm、(2.9±0.1)mm、(2.8±0.1)mm,在髂骨分布范围分别为2.0 cm×3.5 cm、2.0 cm×3.0 cm、2.0 cm×2.8 cm.缝匠肌髂骨瓣血供丰富,提示选择分离缝匠肌蒂的最佳长度为(10.8±1.2)cm.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管现代手术运用了预防性抗生素、严格的无菌条件及规范化的操作技术 ,使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病率有了显著的下降 ,但仍然保持在 1%左右〔1、2〕。由于感染发生在植入物 骨界面中 ,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很难取得较好的疗效 ,因此感染一旦发生 ,治疗十分棘手 ,大部分病例不得不行翻修手术 ,以达到彻底清创。目前对于清创术后假体再置入的时机意见尚不一致。我院从 1994年 3月~ 2 0 0 0年 3月采用一期或二期假体返修技术治疗 1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 ,通过平均 5 4个月的随访 ,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Allen'sWD技术制备SCI动物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川芎嗪组),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于造模前60min和造模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g/kg;治疗组在相同时相注射等量川芎嗪注射液;测定SOD和PLA2活性、MDA浓度及Ca2 -Mg2 -ATP酶活性.结果对照组脊髓线粒体膜PLA2活性、MDA浓度在伤后早期显著升高,SOD活性、Ca2-Mg2 -ATP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预先应用川芎嗪注射液后,能够明显抑制线粒体 MDA的生成,降低 PLA2活性,提高 SOD活性,并能防止线粒体 Ca2-Mg2 -ATP酶活性的降低.结论川芎嗪能拮抗 SCI后线粒体膜酶的活性变化,其机理可能是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中医传感针观察颈腰痛患者局部氧分压的变化初步探讨其疼痛机制.方法:随机选取56例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应用中医氧分压传感针测定疼痛局部组织氧分压并与健侧比较.结果:疼痛局部氧分压明显低于健侧.结论:疼痛局部氧分压明显低于健侧,可见局部缺氧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原发骨肿瘤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21例骨肉瘤、11例骨巨细胞瘤、9例软骨肉瘤、3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脊索瘤、11例骨软骨瘤、5例骨样骨瘤、4例非骨化性纤维瘤、6例孤立性骨囊肿及7例正常骨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45例原发恶性骨肿瘤中有3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4.4%,26例良性病变组织中只有2例骨软骨瘤具端粒酶活性,7例正常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恶性骨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有可能成为恶性骨肿瘤的一种潜在性生化标志物和鉴别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growth factor of angio-genesis,is known to have a significant action in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lood vessels.A great number of research work showed thatVEGF plays an i mportant role in fracture heal-ing(1).In previous studies,much has been repor-ted about ectogenic VEGF in promoting fracturehealing.Yet experi ment in promoting endogeneticVEGF has been seldom reported.Following the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相似文献   
9.
张岩  冯建军  俞孟  梁新军  夏仁云 《肿瘤》2006,26(3):224-227
目的:观察骨肉瘤细胞MG-63在体外诱导逆转过程中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的变化,探讨Dnmt与骨肉瘤细胞逆转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方法:体外用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MG-63细胞诱导分化,透射电镜观察瘤细胞的超微结构;MTT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RT-PCR法检测细胞Dnmt和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oncell nuclear antigen,PCNA)mRNA的表达;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经诱导剂处理后,MG-63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D值从0.8405±0.1305下降到0.6147±0.0427(P<0.05),细胞形态呈良性分化;与对照组相比,Dnmt和PCNA mRNA的表达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均降低,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结论:ATRA对人骨肉瘤细胞株有诱导分化作用,PCNA 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周期的进程与Dnmt的调节密切相关,抑制Dnmt基因的表达是ATRA诱导骨肉瘤细胞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7例(52髋)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24~172个月,平均69个月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Lee and 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分析,根据Brooker等0~4级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结果: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27°提高到术后平均152°。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2(8~64)分,术后平均为82(64~96)分,其中优38髋,良8髋,可6髋,优良率88.5%。X线片分析未见假体松动,11髋(21.2%)发生异位骨化。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