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原因.方法:2005年1月~2010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胸腰椎GCT共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1~49岁,平均34.0岁,<30岁者7例,30~60岁者13例.病变位于胸椎13例,腰椎7例;病灶仅累及单节段脊椎15例,双节段1例,3个节段4例;均为Enneking S3期.15例为首次手术治疗,5例因复发而再次手术.行刮除术9例,经瘤包膜外彻底切除术7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4例.手术时间168~690min,平均44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50~8500ml,平均3286ml.术后放疗7例.采用卡方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术后GCT复发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首次手术与否、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放疗与否的相关性.结果:3例失访,17例随访18~86个月,平均48.0个月.11例患者未见复发,6例患者局部复发.病灶累及胸椎者的术后复发率为3/11,腰椎为3/6;男性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9,女性为4/8;年龄<30岁者术后复发率为1/6,30~60岁者为5/11;首次手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为5/13,因复发再次手术的复发率为1/4;手术时间<7h者复发率为4/6,≥7h者为2/11;术中出血量<3000ml者术后复发率为2/7,≥3000ml者为4/10;采用刮除术者术后复发率为6/7,采用经瘤包膜外彻底切除术及整块切除术者无复发,采用刮除术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术后放疗者复发率为5/7,未行放疗者为1/10.局部复发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受累节段、手术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未复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放疗与否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GCT手术治疗后的复发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整块切除或经瘤的包膜外彻底切除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总结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方法:2005年3月~2013年7月采用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上颈椎原发肿瘤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C2 11例,C1、C2 2例,C2、C3 10例。21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其中脊索瘤10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7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2例患者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其中1例术前穿刺活检提示为骨母细胞瘤,术后病理确诊为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术前病理检查提示为骨巨细胞瘤,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均行分块全脊椎切除术,手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前路分颌下、经口或劈下颌骨入路三种方式;后方重建方式为枕颈固定,前方为钛板和自体髂骨块、钛板和钛网或单独异形钛网固定。术后辅助Halo架外固定。19例患者于围手术期行放射治疗,其中术前放疗8例,术后放疗11例。统计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包括一侧椎动脉损伤5例、脊髓损伤1例、硬膜撕裂2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1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钛网前移压迫气管引起气道梗阻死亡和口咽粘膜感染大出血死亡各1例,迟发性椎动脉破裂出血1例,深部伤口感染6例,咽后壁粘膜延迟愈合6例、不愈合2例,肺炎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内固定失败3例,植骨吸收内固定松动5例,植骨融合于倾斜的位置3例。结论:上颈椎原发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并发症为术中椎动脉损伤、术后咽后壁伤口感染及后期内固定移位等。  相似文献   
3.
4.
【摘要】 目的:探索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生存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患者4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1±7.6岁,平均病程为4.3±4.4个月(1~24个月)。术前Frankel分级E级25例,D级17例,C级1例,B级2例。术前伴有内脏转移10例,伴有其他骨转移1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肿瘤切除组和姑息减压组,肿瘤切除组包括肿瘤减灭术和全脊椎切除术。统计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生存状态分为终点组(已去世)和随访组(仍存活),记录随访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评估及随访前半年内的影像学复查结果。通过Kaplan-Meier法估算中位生存期并获得生存曲线。将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仍有30例患者存活(随访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6.7±31.6个月,手术后的中位生存期为81.0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为84.4%,术后2年生存率为78.6%,术后3年生存率为70.2%。随访组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NR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6.0±2.4分(1~10分)和2.9±2.7分(0~8分),19例患者与术前相比疼痛明显缓解(NRS评分降低3分以上)。术前和随访时的KP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71.3±14.3分(30~90分)和70.0±12.2分(40~90分)。29例患者随访时的Frankel分级为D级以上,其中6例获得改善,14例保持不变。单因素分析中颈椎转移(P=0.040)、内脏转移(P=0.018)、术后放疗(P=0.027)和术后靶向治疗(P=0.018)对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切除组的患者预后优于姑息减压组,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后局部放疗和全身靶向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提高肾透明细胞癌脊柱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手术治疗可以缓解疼痛,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线腰椎融合技术(midline lumbar fusion,MIDL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效果、安全性及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置钉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4月~9月收治的采用MIDL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58~81岁,平均68.7±7.7岁。手术节段均为L4/5。术中均应用CBT螺钉固定技术。入钉点的选择参考上位节段的下关节突最尖端下移约5mm(a值)与峡部最窄处内移约4mm(b值)的交点,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应用腰椎JOA评估患者手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出院前及术后12个月均行腰椎CT扫描。通过Rao分级标准评价置钉准确性,置钉优良率=置钉优良数/总置钉数×100%。在术后出院前CT测量螺钉的外倾角、尾倾角、a值和b值。对未突破皮质组与突破皮质组上述4个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74.3±27.9min (133~23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9.3±36.7ml(30~150ml),术后总引流量平均147.5±95.2ml(20~315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2.5±0.8d(2~4d)。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1±2.0个月(12~20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下垂和血肿,有5枚CBT改为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他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前VAS腰痛评分4.5±1.7分,末次随访时为1.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3,P0.001);术前VAS腿痛评分5.6±1.0分,末次随访时为1.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6,P0.001);术前腰椎JOA评分15.7±2.4分,末次随访时为23.9±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64,P=0.000)。参考术后出院前CT进行Rao分级:0级46枚,1级4枚,2级3枚,3级6枚。置钉的优良率为84.7%(50/59),突破皮质骨的螺钉有13枚(13/59,22%),其中突破椎弓根内壁的3枚,突破椎体的10枚。未突破皮质骨组与突破皮质骨组比较分析显示螺钉外倾角有显著性差异(11.0°±3.7°vs 14.9°±3.8°,P=0.002),而尾倾角(15.0°±8.4°vs 16.9°±9.2°,P=0.502)、a值(5.6°±1.2°vs 5.7°±1.4°,P=0.687)、b值(4.1°±1.0°vs 4.4°±1.6°,P=0.459)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MIDLF技术应用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时,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入钉点的选择参考上位节段的下关节突最尖端下移5.6~5.7mm(a值)与峡部最窄处内移4.1~4.4mm(b值)的交点,但是CBT螺钉置钉的容错率低,置钉技术要求高,置钉时螺钉外倾不要过大,角度11°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并获随访的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2±18岁(16~71岁)。局部疼痛14例。神经功能损害11例,其中脊髓损害5例,Frankel C级3例,D级2例;马尾损害6例。11例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8例确诊为淋巴瘤,1例误诊为Langerhans细胞增多症,2例仅诊断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其余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5例患者中,5例未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不伴严重神经损害及节段不稳定患者,经穿刺活检确诊后,首选化疗,均未接受进一步放疗;1例患者为马尾综合征,无法耐受手术,行急诊放疗,后行化疗。1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患者因神经功能损害合并节段不稳定行手术治疗,术后1例患者未接受进一步治疗,4例患者接受化疗及放疗,2例患者接受单纯化疗;1例患者行穿刺活检未能确诊,因节段不稳定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后接受化疗;2例患者伴病理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1例行化疗,1例行化疗+放疗。手术患者术前Karnofsky日常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为47±18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分为7.7±1.0分;非手术患者治疗前KPS为62±18分,VAS评分6.4±1.0分。结果:15例随访时间为52±34个月(3~108个月),其中5例死亡(分别存活3、10、10、15、25个月)。局部疼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缓解,其中3例完全缓解。11例神经损害者,3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手术患者中脊髓损伤4例,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1级,其中2例完全恢复,所有马尾损伤患者均明显恢复。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1.0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KPS评分为91±15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4例存活,末次随访时VAS为1.0±0.6分,KPS为76±10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预期5年生存率为66.7%,其中手术患者为60%,非手术患者为80%。结论:对于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化疗及放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神经损伤重、结构不稳定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及稳定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后MR T2WI脊髓高信号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功会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38~73岁,平均49.8岁.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以上脊髓MRI矢状位T2WI照片,用Yukawa法对脊髓信号强度进行评分,对照观察手术前后脊髓高信号变化情况.分别测量轴位T2WI压迫最重节段手术前后的脊髓横截面积.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及术后脊髓功能,分析脊髓高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根据手术后脊髓高信号变化将患者分为3组:脊髓高信号减弱组18例,脊髓高信号不变组7例,脊髓高信号增强组1例.脊髓高信号减弱组与不变组术前脊髓信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高信号减弱组与不变组术前脊髓信号评分与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相关性.两组相比,脊髓高信号减弱组年龄小[(51.94±11.04):(61.12±10.14),P=0.048]、术前脊髓受压最重节段横截面积大[(60.90±14.77):(42.05±18.05),P=0.010]、术后JOA评分高[(14.44±1.82):(11.00±3.89),P=0.042]、神经功能改善率高[(64%±23%):(38%±30%),P=0.027].脊髓高信号增强组因例数少,未列入对比研究.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MR T2WI脊髓高信号改变可作为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完全无监督的条件下深度神经网络实现常规磁共振图像间相互转换的可行性。方法:在循环生成式对抗网络(CycleGAN)中引入感知损失,使网络利用对抗损失学习图像结构信息的同时,结合循环一致性损失和感知损失生成高质量的磁共振图像,并将生成图像与CycleGAN模型以及有监督的CycleGAN模型(S_CycleGAN)生成的图像进行定量比较。结果:引入感知损失后的网络生成的图像定量评估值均高于CycleGAN模型生成的图像,生成的T1加权图像(T1WI)的定量评估值也均高于S_CycleGAN模型生成的T1WI,生成的T2加权图像(T2WI)与S_CycleGAN模型生成的T2WI的定量评估值相似。结论:在CycleGAN中引入感知损失,可以在完全无监督的条件下生成高质量的磁共振图像,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常规磁共振图像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悬吊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融合内固定治疗青少年颈椎严重角状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4例青少年严重颈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13~18岁,平均16岁;颈椎后凸角45^o-125^o,平均85.3^o:所有病例均先行颈椎悬吊牵引7-21d,再行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结果:在颈椎悬吊牵引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悬吊牵引预矫形度数平均为66.7^o,预矫形率平均68%;手术后矫形至平均后凸17^o,平均矫形度数68-3^o,平均矫形率80%。悬吊牵引对总矫形效果的贡献率为86%;手术矫形角度平均为-3^o,手术矫形率为-2%,手术对总矫形效果的贡献率为-4%;颈椎自身活动度为13-3^o。对总矫形效果的贡献率为18%。3例有慢性脊髓病症状者其不全瘫症状均有改善。3例在3个月~1年随访时神经功能全部正常,固定融合节段的后凸角均无变化;1例失访。结论:颈椎悬吊牵引治疗过程安全、方便,患者易于耐受,结合手术融合内固定对于青少年颈椎严重角状后凸畸形有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