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糖尿病肾病的血液透析中采取护理人文关怀的可行性。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70例,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分别进行一般护理和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从躯体功能、躯体不适感、睡眠和精力、运动和进食、心理和感觉、精神和情绪以及认知功能等改善情况上看,实验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特征,为其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9年12月 ~2021年8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胃镜诊断为PU且合并CKD的患者47例为研究组,从不...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目前的治疗方法只能减缓疾病的进展,不能停止或逆转它所造成的损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环状RNA(circRNA)、微小RNA(miRNA)和信使RNA(mRNA)在内的调控网络在RA病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ncRNA/circRNA作为miRNA的“吸附海绵”,竞争性结合miRNA,阻碍miRNA对靶mRNA的调控,参与滑膜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炎症反应的调控。基于竞争性内源RNA角度研究RA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潜在的分子标志物、靶向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收治的5例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5~8 cm)髂外动脉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均未使用人工血管,而采用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重建。 结果 5例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为380~540 min,术中出血600~400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平滑肌肉瘤2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肿瘤最大径为15~23 cm,均为R0切除。无腹腔感染、腹腔出血、消化道或泌尿道瘘等术后并发症。术后1周增强CT检查示动脉吻合通畅,术后住院时间为10~20 d,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3(12~45)个月,重建动脉均保持通畅,无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可选择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重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吕昂 《海峡药学》2011,(7):184-185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6月份I类切口手术病例582例。对其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582例患者中.有458例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占78.69%。共使用抗菌药物9大类36个品种。单联用药者为335例(73.14%);术前0.5~2h和麻醉开始时给药者为418例(91.26%);术后用药时间≤48h者为89例(19.43%)。我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用药时机方面较为合理。但在用药指征、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用药疗程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腹股沟切口在巨大髂窝软组织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对15例髂窝巨大肿瘤病人应用腹腹股沟切口行切除术的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 15例病人均成功切除肿瘤(R0切除13例)。手术时间360~720 min,术中出血500~8000 mL,联合患侧髂外动(静)脉切除重建10例,结肠或直肠切除13例,肾脏切除9例,膀胱部分或全切除4例、患侧附件或睾丸切除4例。R0切除率87%,术后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1例(6.7%),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应用腹腹股沟切口治疗巨大髂窝肿瘤暴露清晰,肿瘤切除完整,手术安全好,值得进一步开展并研究。  相似文献   
7.
程鹏  梁涛  刘波  吕昂 《安徽医药》2013,17(2):225-227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9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49例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0例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其中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手术重建消化道后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下腔静脉前入路法在腹膜后脂肪肉瘤根治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应用改良前入路法行肿瘤根治切除术治疗10例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病人的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540~1000 min,术中出血800~6000 mL,联合右半肝切除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右半结肠、右肾切除10例,下腔静脉切除重建5例。均达到R0切除,术后发生B级以上胰瘘1例,Clavien-DindoⅢ级以上腹腔感染2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例,二次手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应用改良前入路法切除右侧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安全、可行,值得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收治的5例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5~8 cm)髂外动脉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均未使用人工血管,而采用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重建。 结果 5例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为380~540 min,术中出血600~400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平滑肌肉瘤2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肿瘤最大径为15~23 cm,均为R0切除。无腹腔感染、腹腔出血、消化道或泌尿道瘘等术后并发症。术后1周增强CT检查示动脉吻合通畅,术后住院时间为10~20 d,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33(12~45)个月,重建动脉均保持通畅,无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腹膜后肉瘤联合大段髂外动脉切除后可选择与同侧或对侧髂内动脉进行吻合重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美国注射剂标签安全性信息和中国存在较多的不同之处,值得国内标签设计者学习借鉴.本文将中美两国注射剂标签实例按照设计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两国注射剂标签信息的不同之处,为完善我国标签规范化管理和格式要求提供参考,为国内注射剂标签设计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