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进行髌骨置换仍有争论,术后膝前疼痛及髌股关节并发症是争论的焦点.膝前疼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为髌骨置换与否.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置换髌骨应考虑原发病、病变程度、假体类型及患者活动量和体重等诸多因素.如果行髌骨置换,精湛的外科技术、合适的假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减少的关键;如果不行髌骨置换,患者的筛选标准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过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的影响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用携带人BMP9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BMP9转染人骨肉瘤细胞MG63,上调MG63中BMP9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Hoche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β-catenin、c-myc、cyclinD1和E-cadherin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结果 获得了过表达BMP9的MG63细胞;BMP9能促进MG6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MG63细胞中BMP9的过表达增强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β-catenin、c-myc、cyclinD1的表达,减弱了E-cadherin的表达.结论 BMP9对于骨肉瘤细胞MG63具有正性调节作用,该调控作用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假体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老年应激性精神障碍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死亡2例,1例术后8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6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Harris评分评价疗效,优8例,良6例,中1例,差1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早期下床活动,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4个椎间盘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以Odom分级标准评价疗效,以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以VAS评分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神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0~4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满意.Odom分级评分:优18例,良2例.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活动度与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单节段于术后24个月发生异位骨化.未见假体移位、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术后恢复快,颈椎稳定性和活动度无明显受损,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Wnt信号通路通过调节许多组织的发育和体内平衡,控制胚胎发育和成体稳态,其信号异常不仅会造成发育缺陷,而且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1,SFRP1)因部分结构与Wnt信号通路的卷曲蛋白受体(frizzled,FZD)高度同源而被认为是一类Wnt通路调节剂,调节骨肉瘤中的Wnt信号通路。本文就SFRP1-Wnt信号轴对骨肉瘤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置换髌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对炎性关节炎应进行髌骨置换,但对骨性关节炎髌骨是否置换仍有争议。我们对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2例(82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了置换与未置换髌骨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连续患者(292髋)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情况,临床和影像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12~60个月),诊断主要依据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按Brooker分级进行分级记录.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临床功能,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列出高危因素.结果 共79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7.1%,其中BrookerⅠ型57髋(19.5%),Brooker Ⅱ型15髋(5.1%),Brooker Ⅲ型7髋(2.4%),没有发现Brooker Ⅳ型者.出现异位骨化时间均在术后3个月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4±8.1)分提高到术后的(93.8±6.7)分.统计学分析显示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既往患髋手术史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要较其他患者为多,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对髋关节屈曲及外展度有明显影响.结论 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既往患髋手术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高危因素,须对这些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会导致髋关节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