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下腰椎脊神经根分出部位与盘黄间隙的解剖关系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 例经后路手术治疗存在盘黄间隙狭窄的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显视和术中所见,将下腰椎脊神经根分出部位与盘黄间隙的解剖关系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上缘或以上;Ⅱ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中部区域;Ⅲ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下缘或以下;盘黄间隙狭窄分为轻度(2~5 mm)和重度(小于2 mm).对不同类型及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型(88节段):L3~40节段、L4~521节段、L5S167节段;Ⅱ型(69节段):L3~44节段、L4~554节段、L5S111节段;Ⅲ型(33节段):L3~416节段、L4~517节段、L5S10节段;各型节段间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所占轻、重度盘黄间隙狭窄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腰椎脊神经根发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从L3~4到L5S1有上移的趋势;Ⅰ型和Ⅱ型患者轻度下腰椎盘黄间隙狭窄易出现神经根性症状,Ⅲ型患者常表现为重度盘黄间隙狭窄.明确脊神经根发出的部位与盘黄间隙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明确相关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部位诊断和减压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型臂X线偏位联合斜向透视法在合并脊柱畸形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PKP)术中的应用。方法纳入自2012-05—2015-12诊治合并脊柱畸形的单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46例,均行单侧穿刺入路PKP,其中21例采用偏位透视法辅助椎体穿刺(对照组),25例采用偏位联合斜向透视法辅助椎体穿刺(观察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3 d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穿刺时间、X线辐射剂量明显更少,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水泥渗漏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位联合斜向透视法PKP治疗合并脊柱畸形的椎体压缩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并可有效减少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 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6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治的行椎体强化术治疗单节段胸 腰段 OVCF 患者共 370 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邻近椎体骨折分组,采用 logistic 回归评价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 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70 例患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 44 例,平均骨折发生时间(5.79 ± 1.51)个月。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无邻近椎体骨折组患者在年龄、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 泥注入量、伤椎恢复率及术前骨密度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 80 岁、无法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骨水泥渗漏及术前骨密度数值低均为患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 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段 OVCF 患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与患者 年龄、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前骨密度密切相关。对于年龄较大、骨密度较低、术 后出现骨水泥渗漏及既往未接受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者,临床应强化干预,以避免邻近椎体骨折出现。  相似文献   
4.
<正>胸腰椎爆裂骨折即Denis B型骨折[1],以青壮年发病为主,在脊柱骨折中发生的概率较高;由于胸腰椎段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常涉及前、中柱甚至后柱复合体,稳定性多受影响,且多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伤。临床上常采用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而脊柱损伤后的稳定性包括早期稳定和长期稳定两个阶段,内固定系统在早期稳定性中起主导作用,而长期稳定性则取决于椎体自身的高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 1经测定,男、女两组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3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mm×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颈部外伤引起的无X线异常的颈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dnormality,SCIWORA)并非少见[1];随着MRI技术的普及应用,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2];由于其损伤机制较复杂,包括本身的病理基础和损伤的运动形式不同[3、4],其临床表现形式各异,治疗方式和恢复程度有较明显的区别。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收治的SCIWORA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总结MRI辅助下制定后外侧穿刺入路靶点射频联合臭氧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在MRI辅助下定位后外侧穿刺入路经皮靶点射频联合臭氧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6例,分析治疗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及Macnab功能评分.结果 随访8~30个月,平均16.6个月.术后按VAS评分标准,腰、腿疼痛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按照MacNab评分标准,终末随访时9例优,4例良,2例可,1例差,优良率为81.3%.无穿刺损伤神经根现象,复发髓核脱出1例,开放手术恢复良好.结论 MRI辅助后外侧定位靶点射频联合臭氧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