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前后TNF—α、NO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TNF α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 ,也是重要的炎症因子 ,可参与许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NO是由机体内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种多功能介质 ,作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及神经递质参与免疫防御 ,也参与炎症和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我们检测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治疗前后TNF α、NO水平变化 ,旨在探讨其在HSP的毛细血管炎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形成中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我院确诊的HSP患儿 2 6例 ,均符合 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同轴共纺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以复合NGF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芯层、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采用同轴共纺技术制备具有"壳-芯"结构的可降解纳米纤维复合神经导管.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四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单纯[P(LLA-CL)]导管组(B组),单纯导管内一次性汴射NGF组(C组)和复合NGF导管组(D组),每组18只.制作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四组大鼠分别采用白体神经移植、单纯[P(LLA-CL)]导管、单纯导管内一次性注射NGF、复合NGF导管桥接修复缺损.于术后第1、2、3个月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术后复合NGF导管逐渐开始吸水膨胀并降解,3个月时,虽然管壁已经出现裂隙,但依然保持良好的外形,没有对再生神经形成卡压.术后1个月,再生神经均已通过缺损,连接两断端,但较细小;随着时间的延长,再生神经逐渐增粗.各组间比较发现,D组再生神经取得了和A组相似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尽管D组与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甚至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还稍高于A组,但其髓鞘的厚度和直径不如A组,并且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也比A纽稍差. 结论同轴共纺复合NGF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生物活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辅助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11例陈旧性肱骨远端B犁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5~6.0个月(平均3.1个月),采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根据Mav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5~6.0个月,平均4.6个月.患者肘关节经功能锻炼后平均活动范围:伸直19.4°±6.5°,屈曲124.2°±11.3°;前臂旋前72.8°±5.4°,旋后67.6°±7.3°.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由术前(52.4±7.6)分上升至(85.7±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1,P=0.000);其中优5例,良4例,可2例.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同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B型骨折,术后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下活动肘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系统性评价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0期)、MEDLINE(1966年至2013年10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3年10月)、Pub Med(1966年6月至2013年10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收集关于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包含6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初发性肩关节脱位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3,95%CI:1.16~5.11,P=0.02),外旋位固定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再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内旋组。结论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应用外旋位固定可明显降低患者肩关节脱位的复发率,优于传统的内旋位固定法。  相似文献   
5.
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纳米纤维导管促神经再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导管的可行性,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的活性及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可降解生物材料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材料、神经牛长冈子(NGF)和牛血清蛋白(BSA)为芯层材料的纳米纤维,纺织成神经导管复合体.模拟体内环境进行体外降解缓释8周,在不同时间点,应用PCI2细胞培养法检测缓释液中NGF的生物活性.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A组)、P(LLA-CL)/BSA/NGF导管(B组)、P(LLA-CL)/BSA导管加一次性注射NGF(C组)、P(LLA-CL)/BSA导管(D组)桥接神经断端,术后12周进行再生神经形态学等观察.结果 P(LLA-CL)/BSA/NGF导管在体外8周尚末完全降解.能够持续释放NGF,并保持牛物活性.解剖观察可见再牛神经均通过神经导管,B组再生神经的卣径最均匀一致,达到正常神经的直径.透射电镜图片显示,A组和B组神经纤维数日多、大小均匀、成熟良好,C组和D组纤维结缔组织多、神经纤维细小、髓鞘薄.结论 P(LLA-CL)/BSA/NGF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诱导并促进神经再生,提高神经再牛的质量,其移植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拇指末节旋转撕脱性完全离断再植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拇指末节旋转撕脱性完全离断患者,采用缩短骨骼融合指间关节的方法进行再植,使一侧指固有动脉在无张力下直接吻合(3例采用静脉移植),吻合1-2条指静脉及指神经或行动静脉分流重建静脉回流,不能吻合静脉者甲床滴血及指尖侧切滴血。结果39例患指再植术后34例成活,5例坏死,成活率87.2%,成活患指恢复了良好外观、功能、感觉。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9例,良4例,差1例。结论该手术方式是一种治疗拇指末节旋转撕脱性完全离断再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成活率高,功能恢复满意,可选择性地应用于拇指末节旋转撕脱性离断患者。  相似文献   
7.
载银羟基磷灰石抗菌涂层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载银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Ag,HA/Ag)复合涂层,并探讨其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 采用真空等离子体喷涂技术于钛合金(Ti-6Al-4V)基体表面制备HA/Ag复合涂层(银质量百分比为3%).HA/Ag复合涂层及HA涂层分别于2%TBS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液培养2、4、7 d后取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涂层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计算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及活菌百分比;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生物被膜微观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及急性溶血实验评价涂层生物相容性. 结果 培养2 d,HA/Ag复合涂层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厚度与HA涂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7 d,均较HA涂层明显减小(P<0.01).生物被膜细菌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培养2、4、7 d,两种涂层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7 d,HA/Ag复合涂层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菌百分比均较HA涂层明显减小(P<0.01).MTT法测定示两种涂层材料毒性分级均为0级,急性溶血实验示HA/Ag复合涂层及HA涂层材料溶血率分别为0.19%及0.12%. 结论 HA/Ag复合涂层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明显抗菌作用,无明显细胞毒性和红细胞破坏性,可用于骨科金属植入材料表面提高其骨整合及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 ,探讨其在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发生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 :对 33例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和 30名健康对照组采血行FAB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 (CK MB)定量检测 ,血清FABP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一步法定量检测 ,CK MB采用免疫抑制法。结果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FABP、CK MB水平均显著性升高 (P <0 0 1) ;血清FABP的阳性率(81 8% )显著高于血清CK MB的阳性率 (48 5 % )。结论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FABP定量测定比CK 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检测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FABP水平 ,与其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对判定病情及并发心肌损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13例髋臼周围肿瘤行手术切除,应用髋臼加强环联合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髋臼周围肿瘤患者,其中骨肉瘤1例,软骨肉瘤3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3例。手术切除髋臼肿瘤,使用髋臼加强环联合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均使用生物性股骨假体。其中8例行S-P入路,5例行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按Enneking(MSTS)术后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随访5~26个月,平均18.3个月,2例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局部复发,1例术后4个月出现肺转移,其余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均无瘤生存,且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术后下肢功能优良率84%。结论髋臼加强环作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一种方式,术前严格判断使用指征,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失血少,短期随访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角度吻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D 4组(n=18)。A、B、C、D组分别以30、45、60、90°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中段并吻合。术后1、2、3个月,分别行大体观察、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神经电生理检查及组织学观测。结果术后3个月,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以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角度端端吻合修复神经有利于神经再生,30~45°吻合神经再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