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刺镇痛配伍使用咪达唑仑、瑞芬太尼在肠镜检查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80例门诊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针刺复合药物组(针刺镇痛配伍使用咪达唑仑、瑞芬太尼,Ⅰ组)和单纯药物组(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Ⅱ组)。针刺取穴均为双侧合谷、右侧足三里、上巨虚,左侧阴陵泉、三阴交。连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氧饱和度(Sp0_2)变化;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情况、插镜至回盲部时间、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以及检查后患者满意度。结果80例患者全部完成了肠镜检查,Ⅰ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及其最大效应室浓度均低于Ⅱ组(P<0.01);Ⅱ组患者术中MAP较给药前显著下降(P<0.05),同时术中HR亦低于Ⅰ组(P<0.05),两组患者SpO_2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检查后满意度无明显不同。结论针刺镇痛配伍使用咪达唑仑、瑞芬太尼能有效地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镇静镇痛,同时和单纯药物组相比可显著减少瑞芬太尼的用药量,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更少见,研究显示针刺能显著增强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防治术后恶心呕吐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最为常见的麻醉并发症之一.尽管有关防治研究取得了进展,但是其平均发生率为20%~30%[1,2],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其发生率最高可达70%[3].PONV会给患者带来不安、痛苦、窘迫、疲劳、对再次外科手术恐惧等精神方面的影响,同时可发生伤口裂开、电解质紊乱和脱水、活动延迟、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而导致一定的死亡率.对PONV的预防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其中非药物方法主要依据中医穴位刺激原理.本文利用有关文献,总结目前中西医结合防治PONV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凯纷)超前镇痛用于显微支撑喉镜下成人声带息肉摘除术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声带息肉摘除患者5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n=25)和对照组(C组,n=25),F组于麻醉诱导前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C组以生理盐水10 ml缓慢静入注,注药时间均为2 min.观察术后1、2、4、8、12、24 h疼痛评分;凝血功能异常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F组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各时点均无呼吸抑制、凝血功能异常发生,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减轻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安全用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咪唑安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结肠镜检查患者70例,分为两组,R组单次给予咪唑安定0.04mg/kg后,雷米芬太尼以效应室靶浓度2.0ng/mL给药。P组单纯丙泊酚以效应室靶浓度3.0μg/mL给药。连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插镜至回盲部时间、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检查后患者满意度。患者给药前、停止给药后10min进行数字符号匹配试验(DSST)评分。结果:P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较R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并无显著性。R组患者停止给药后10min的DSST评分明显高于P组(P<0.01)。两组患者检查后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咪唑安定能有效地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镇静镇痛,且与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相比其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患者麻醉停止后认知功能恢复更快,但是在术后恢复期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清醒纤支镜辅助插管由于表麻不完善和紧张心理情绪等容易造成血流动力学的波动。镇静下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插管可以减少插管对颈髓损伤患病情的影响,增加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选用何种镇静、镇痛药物配合纤支镜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最小,目前临床尚未定论。作通过观察几种不同药物组合在纤支镜插管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较好的药物组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缓解肠镜检查患者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电针组于肠镜检查前30 min选右侧足三里、上巨虚,左侧阴陵泉、三阴交以电针刺激,同时针刺双侧合谷;对照组未予任何处理。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检测患者入室后、过肝曲及肠镜检查完成时的血浆β-内啡肽含量;记录患者术中疼痛评分(VAS)和镇静评分(VSS),并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电针组患者分别在结肠镜插镜时和过脾曲时MAP和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患者肠镜操作过程中BIS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肠镜操作过程中血浆β-内啡肽均明显升高(均P<0.01),过肝曲时电针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术中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VAS和VSS,电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电针组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比较,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减轻了肠镜检查时患者的疼痛感,降低了患者的应激水平,能够有效地缓解结肠镜检查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针刺镇痛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针刺镇痛在减轻患者肠镜检查中不适的效果。方法:将80例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40例。电针组在镜检前30min于右侧足三里、上巨虚,左侧阴陵泉、三阴交以电针刺激持续至镜检结束,同时针刺合谷;对照组不予任何防治措施。连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结肠镜插镜时,过乙状结肠、脾区、肝区时的疼痛级别;记录插镜至回盲部时间、术后不良反应以及检查后患者满意度。结果:80例患者全部完成了肠镜检查,电针组患者在结肠镜插镜时、过乙状结肠以及脾区时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电针组患者插镜至回盲部的时间为(9.58±3.86)min,亦显著快于对照组的(12.96±6.4)min(P<0.05);电针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压、心率并无显著差异。结论:针刺镇痛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不适感,同时缩短肠镜检查时间,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卡因注入幼兔蛛网膜下腔造成幼兔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8只,雌雄不拘,45日龄左右,体重1.0~1.5 kg.随机分为0.9%生理盐水对照组(S组)和2%丁卡因组(T组)两个大组,每组24只.两组又分别随机分为3 h组、6 h组,7 d组三小组,共六个小组,每组8只.于L6,7穿刺后,20 s内注入生理盐水或2%丁卡因0.2 ml.于注药后3 h、6 h、7 d三个时相点各处死3 h组,6 h组,7 d组的8只幼兔,取L5,6段脊髓,应用透射电镜、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各个时相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T组所有幼兔的双后肢运动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HE染色显示T组脊髓损伤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小出血灶,7 d后为胶质细胞增生.电镜观察可见到典型的凋亡细胞.S组和T组在3 h、6 h、7 d不同时相点均有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与S组比较,T组的阳性细胞光密度值较高(P<0.05).结论:丁卡因致幼兔脊髓神经系统毒性损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现象.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共同参与了脊髓神经毒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和(或)乌司他丁(Ulinastatin)对小儿体外循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下房室缺修补术患儿58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14例)、前列地尔组(P组15例)、乌司他丁组(U组15例)、前列地尔联合鸟司他丁组(PU组14例).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总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留治时间.麻醉诱导后CPB前(T、)、主动脉开放30 min(T2)、2 h(T3)、6 h(T4)、24 h(T5)5个时点采集桡动脉血测最中性粒细胞(PMN),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于T1、T2、T2记录吸入氧浓度和动脉血气计算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 与C组比较,其他3组在T2、T3时PMN、IL-6、IL-8、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PU组最低.U组、PU组患儿血浆IL-10水平在T2、T3明显高于C组,而MMP-9水平明显低于C组(均P<0.05),P组则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时其他3组OI值明显高于C组(均P<0.05).PU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 CPB中同时使用前列地尔和乌司他丁可减轻体外循环后炎性反应从而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脂微球化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CPB)诱发小儿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患儿27例,年龄100 d~9岁,体重5~22 kg,心功能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n=12)和脂微球化前列地尔组(P组,n=15).P组预充液中加入脂微球化前列地尔10 ng/ml,麻醉诱导后即刻经中心静脉输注脂微球化前列地尔10 ng·kg-1·min-1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CPB开始前即刻(T1)、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2)、2 h(T3)、6 h(T4)及24 h(T5)时取桡动脉血样,行动脉血气分析及中性粒细胞(PMN)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浓度;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及呼吸指数(RI).结果 与C组比较,P组OI升高,RI、A-aDO2、血浆IL-6、IL-8、TNF-α、IL-10、MMP-9浓度及PMN计数降低(P<0.05或0.01).结论 脂微球化前列地尔可减轻CPB诱发的小儿肺损伤,可能与其减轻肺组织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