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脊柱结核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脊柱结核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175例脊柱结核采用99Tcm—MDP(亚锡亚甲基二膦酸盐)核素全身骨显像,了解脊柱病灶的显影情况和全身其他骨关节是否并存病灶的情况。[结果]175例患者全部显像为阳性,其中伴有多节段椎体结核者146例,其中2个椎体者78例,3个椎体者26例,4个椎体以上者42例。伴有四肢骨关节结核者22例,伴骶髂关节结核者29例。[结论]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脊柱结核诊治中有重要价值,可以发现全身骨与关节多个结核病灶,对制定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0例新鲜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患者的X线片及CT平扫和三维重建资料。结果:20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23处.术中另发现5例患者各有1处术前影像资料漏诊的周围骨折,合并存在的周围骨折共28处。其中单凭X线片确诊齿状突骨折5例,检出率25.0%(5/20),合并周围骨折2处,检出率7.1%(2/28);CT平扫及三维重建确诊齿状突骨折20例,检出率100%(20/20),发现23处周围骨折,检出率82.1%(23/28)。结论: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能作出较全面而准确的诊断,与X线片相比明显提高了骨折的检出率。建议对怀疑有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患者进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胸腰段脑脊液漏的动物模型;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后脑脊液漏的预后与转归.方法:32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行胸腰前路手术;术中造成不同类型的脊膜损伤:A组;单纯线性切开脊膜0.5cm;B组;单纯线性切开脊膜1.0cm;C组;使脊膜缺损0.25cm2;D组;使脊膜缺损0.5cm2.均用明胶海绵及止血纱填塞脊膜缺损处;并用生物蛋白胶1支封闭;放置引流管;2d后拔除引流管;缝合引流口.术后30d行椎管造影CT扫描、美蓝灌注试验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引流管均引流出脑脊液.A组术后第3天1只家兔死于肠梗阻;C组术后第7天1只家兔死于腹腔内化脓性感染;D组术后第2天1只家兔死于失血性休克;术后第6天1只家兔死于肠梗阻.术后30d时;A组脊膜均愈合;B组脊膜愈合4例;漏口缩小但未闭合2例;假性脊膜囊肿形成2例;C组脊膜愈合2例;漏口缩小但未闭合3例;假性脊膜囊肿形成2例;D组漏口缩小但未闭合5例;假性脊膜囊肿形成1例.各组造模切口上下1cm脊膜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脊膜变厚;可见非坏死性炎性浸润.结论:胸腰椎前路手术中脊膜损伤后小的线性切割伤可自行愈合;但大的片状缺损则难以自行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interlamina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IL-PEL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e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F-PELD)在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采用脊椎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患者,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49~81 (65.5±8.3)岁;病程3~83 (26.7±16.5)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L-PELD组和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50~80(66.7±9.3)岁;病程3~65(25.7±15.0)个月。TF-PELD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51~78(64.1±7.6)岁;病程4~73(27.9±18.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的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于术前和术后1周以侧隐窝矢状径评估责任椎间隙侧隐窝的减压程度。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善手术,无血管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时间14~53(27.0±9.4)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IL-PELD组手术时间(69.3±19.3) min,多于TF-PELD组(57.5±14.5) min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F-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8.8±2.6)次,多于IL-PELD组(4.8±1.2)次(P<0.05)。两组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PELD组术前腰痛、下肢痛VAS及ODI分别为(5.1±2.2)、(6.9±1.3)分、(71.4±12.6) %,TF-PELD组分别为(4.7±1.8)、(6.9±1.3)分、(68.4±13.9) %。IL-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4±1.5)、(1.6±0.8)、(1.4±0.9)分,下肢痛VAS为(3.0±1.2)、(1.6±0.7)、(1.5±1.0)分,ODI 为(32.6±11.9) %、(17.4±6.5) %、(19.3±9.3) %;TF-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6±1.4)、(1.5±0.6)、(1.4±1.0)分,下肢痛VAS为(2.8±1.2)、(1.6±0.6)、(1.5±1.2)分,ODI为(32.0±11.2) %、(15.0±6.1) %、(20.0±11.3)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侧隐窝矢状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侧隐窝矢状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改良 Macnab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PELD和TF-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均能扩大侧隐窝,并取得良好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和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技术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中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采用脊柱内镜治疗的121例单节段LD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PETD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8~72(44.0±13.9)岁;L3,4节段3例,L4,5节段27例,L5S1节段18例;PEID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0~69(40.1±12.1)岁;L3,4节段1例,L4,5节段15例,L5S1节段27例;UBE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9~72(41.2±15.0)岁;L3,4节段1例,L4,5节段18例,L5S1节段11例。观察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并发症等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进行腰痛及下肢痛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 进行腰椎功能评价,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完成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并经门诊及(或)电话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PETD、PEID组术中各发生1例硬膜囊破裂,硬膜囊破口小,术后均无明显不适。UBE组术中发生2例硬膜囊破裂;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平卧位休息、补液等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无明显不适。(1)PETD组与PEID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日多于PETD及PEID组(P<0.05)。PEID组与UBE技术组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透视次数多于PEID组和UBE组(P<0.05)。(2)术后3个月UBE组腰痛VAS高于PETD和PEID组(P<0.05);而PETD组与PE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组腰痛VA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术后各时间点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手术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27例,良16例,中4例,差1例;PEID组优27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UBE组优16例,良10例,中2例,差2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8,P>0.05)。3组各发生1例LDH复发,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于外院就诊治疗。结论:PETD、PEID及UBE技术治疗LDH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并发症率相似。PETD及PEID均为单通道微创手术,术中组织损伤轻,术后恢复快;但PET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多,PEID更合适L5S1节段;UBE为双通道手术,术中软组织损伤较重,但显露宽泛,更合适复杂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共37例肘内翻畸形患者,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12.9±2.1)岁;有10例合并内旋畸形。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进行治疗。采用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患侧肘关节术前及术后的内翻角、屈曲活动及伸直活动度;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患侧及健侧肘关节的提携角、屈曲活动及伸直活动度。 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2.0±0.8)年;截骨均全部愈合,完全愈合时间平均(74±10)d。术后患侧肘关节内翻畸形均明显矫正(t=19.749,P<0.05);患侧肘关节屈曲活动、伸直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改善(t=3.279、-10.573,均为P<0.05);术后患侧肘关节提携角、屈曲活动及伸直活动度与健侧比较无差异(均为P>0.0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发生,无内固定松动、脱落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具有术中操作简便,内翻畸形矫正明显,内固定强度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何仁建  彭晓波  杨渠平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9):842+864-842,864
目的总结运用膀胱穿刺针穿刺置管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的经验。方法运用泌尿外科的膀胱穿刺针行膝关节闭合穿刺置管,术中加压冲洗关节腔及活动膝关节,清除脓苔及坏死物质,术后抗生素盐水持续冲洗4~8d。结果运用本方法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17例,均治愈,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运用膀胱穿刺针穿刺置管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创伤小、方法简单、疗效好,可达到与关节镜直视下治疗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脊柱MRI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8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全脊柱MRI影像资料,观察脊柱结核的MRI信号改变。结果:发现1个部位脊柱结核40例(颈椎3例、胸椎15例、腰椎21、骶椎1例),2个部位29例(颈椎合并胸椎2例、胸椎合并腰椎15例、腰椎合并骶椎12例),3个部位及以上17例(颈椎合并胸腰椎4例、中心病灶为胸椎合并腰骶椎6例、中心病灶为腰椎合并胸、骶椎7例)。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受累39例,3个及3个以上45例。发现脊柱结核伴随椎间盘突出、陈旧性骨折以及小关节骨性关节炎21例.其中颈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间盘突出7例,陈旧性压缩骨折4例.椎体小关节骨性关节炎5例。结论:全脊柱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脊柱结核病变的空间信息,尤其利于发现多部位脊柱结核和并存疾病,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L4/5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后,不同范围关节突切除、椎间支撑植骨的生物力学强度,为临床切取双侧关节突用于椎间隙植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具新鲜猪腰椎L3-L6标本用于实验,作者标本均采用L4/5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4组:A组为正常组;B组:双侧关节突内侧1/2切除;C组:单侧关节突全切除;D组:双侧关节突全切除。分别对4组进行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曲及扭转测定,记录各组的应变、位移、刚度及扭角,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L4/5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基础上,不同范围切除关节突、椎间植骨后的应变、位移、刚度及扭角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选择不同范围切除关节突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4/5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椎间支撑融合后行双侧关节突全切除对腰椎内固定后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为临床手术切除关节突行椎间植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应用的手术要点与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例,从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及效果方面,总结手术经验。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以上,显示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CT/MRI复查,椎管容积扩大,致压骨块消失,植入人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已与相邻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2级。术中无较大副损伤出现,术后未发生钛合金板与螺丝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彻底,重建方式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分布原则,脊髓功能恢复较好,通过改进内固定技术及支撑材料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远期脊髓神经再压迫风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