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5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BK多瘤病毒的感染特征和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本中心检测尿液 BKV载量≥1.0×104 copy/mL的157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选择69例同期接受移植且尿液BKV载量始终<1.0×104 copy/mL 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结果157例BKV感染再激活受者中出现尿BKV阳性60例(38.2%)、BKV尿症66例(42.0%)、BKV血 症31例(19.7%)。BKV阳性患者与BKV阴性患者相比,尿隐血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者尿液BKV载量 变化率与他克莫司谷值血药浓度变化率呈正相关(r2=0.351, P<0.05)。首次发现BKV再激活时,BKV阳性患者平均eGFR低于 基线水平(eGFR=60 mL/min·1.73 m-2)。干预后至末次随访,尿BKV阳性组平均eGFR可恢复至正常值,BKV尿症组和BKV血症 组肾功能有所改善但均未达到基线水平。结论肾移植术后部分受者尿隐血阳性与BKV再激活状态相关,BKV载量对免疫抑制 剂血药浓度的改变敏感。在BKV复制早期进行干预,适度减少免疫抑制剂剂量,能够有效控制BKV复制、维持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1200例肾移植术病人术后有107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急剧减少。经停用免疫抑制剂或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后,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采用ABC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例正常肾组织,46例肾癌石蜡包埋标本中p62的表达,并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得每例肾癌标本p62的表达强度。结果发现正常肾组织标本中p62染色阴性,46例肾癌标本中29例p62染色阳性p62的表达位于细胞核内,p62的表达强度与肾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随访中检测受者血清胱抑素C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SCys C)浓度检测能否作为肾移植受者随访中移植肾功能测定的理想指标.方法 选择肾移植术后接受长期随访的受者70例,于随访当日检测受者SCys C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同时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SCys C和SCr与GFR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两者在诊断移植肾功能轻度损伤(GFR<1 ml/s)中的效果.结果 随访的肾移植受者中,SCys C和SCr与GFR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66(P<0.01).SCys C用于诊断移植肾功能轻度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PPV)均高于SCr.SCys C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SCr(分别为0.935和0.877),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肾移植术后的随访中,受者SCys C与GFR的相关性比SCr更高,可作为评估移植肾功能的较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预后.方法 分析197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3150例次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其中共有59例患者术后新发恶性肿瘤,肿瘤的发生部位分别为:原肾肾癌6例,原肾肾盂输尿管癌4例,膀胱癌14例,前列腺癌7例,肝癌9例,胃癌3例,肠癌2例,胰腺癌1例,乳腺癌4例,宫颈癌3例,皮肤癌2例,肺癌2例,甲状腺癌1例,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1例.将上述肾移植后新发恶性肿瘤的59例患者作为移植人群肿瘤组;另选择同期普通人群中性别相同、肿瘤确诊时年龄相同、肿瘤病理诊断以及病理分期相同的59例患者作为普通人群肿瘤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发生后的存活情况.用Cox风险分析模型对影响移植后新发肿瘤患者存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总体发生率为1.9%(59/3150),以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移植人群肿瘤组和普通人群肿瘤组患者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30%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病理分期是影响移植后新发肿瘤患者存活率的主要不利因素;外科手术和肿瘤发病时移植肾功能正常则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与普通人群中的肿瘤患者相比,肾移植受者发生恶性肿瘤后的5年存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异体肾移植模型,为肾移植术后的免疫实验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 40只SD大鼠分别作为供者和受者,切取供者左肾,经4℃ HCA液灌洗后,原位放置受者切除左侧肾脏的位置,动静脉血管直接吻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结果 成功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为80%,其中2只死于吻合口出血,1只术后第1天出现静脉血栓,1只尿漏;手术时间平均约150 min。结论 此模型简单易行,容易掌握,手术时间短,效果满意,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人类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尿毒症患者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SSP完成55例尿毒症患者KIR基因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表达16个KIR基因,2DL4、3DL2、3DL3、3DPI基因频率1.00,2DL1、2DL3、3DL1、2DS4基因频率0.73~0.87,2DL2、2DS1、2DS2、2DS3、2DS5基因频率0.11~025,2DL5、3DS1、2DP1基因频率0.30~0.41.对尿毒症患者与部分亚洲地区人群的分布频率比较分析中发现,KIR-2DL4、3DL1、3DL2,3DL3、2DS4(GF 0.73~1.00)和KIR-2DL2、2DL5、2DS1、2DS3、2DS5、3DS1(GF0.11~0.34)与韩国人、日本人、南亚人之间相差<0.20;KIR-2DL1、2DL3、2DS2与韩国人、日本人、南亚人群之间相差≥0.20,2DL1低于日本人,2DS2低于南亚人,2DL3高于南亚人.结论 55例尿毒症患者普遍带有结构基因2DL4、3DL2、3DL3、3DP1,其次为2DL1、2DL3、3DL1、2DS4,较罕见为2DL2、2DS1、2DS2、2DS3和2DS5;显示尿毒症患者中14个KIR功能基因频率与亚洲其他人群KIR基因频率接近,但是KIR基因多态性与上述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8.
无透析肾移植与透析后肾移植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透析后肾移植与无透析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探讨无透析肾移植的安全性与优越性。 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1月到 2 0 0 3年 1月接受无透析肾移植并定期随访的病例 5 0例 ,选择透析后行肾移植病例 5 0例作为对照 ,2组病例年龄、性别、血型、冷 (热 )缺血时间、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配型、原发病、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条件相匹配 ,比较 2组病例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以及人 /肾存活率。 结果 无透析组中术前曾接受输血者 14例( 2 8% ) ,透析组术前接受输血者 32例 ( 6 4 %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无透析组 1年、3年人 /肾存活率均为 10 0 % ,透析组术后 1年、3年人 /肾存活率分别为 10 0 % / 98% ( 5 0 / 4 9)、96 % / 94 % ( 4 8/ 4 7)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无透析组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3例 ,透析组 5例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2 5 ) ;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无透析组为 6例 ,透析组为 12例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无透析肾移植可以减少患者术前透析及输血带来的潜在危险 ,同时能降低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有助于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HLA配型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对拟行肾移植的患者运用PRA检测、HLA组织配型,要求HLA抗原3~6个位点相合,PRA阳性(20%以上)给予3~5次血浆置换,共1 700例作为第一组,未采用PRA、HLA组织配型的423例患者为第二组。观察两组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HLA-A、B、DR位点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第一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用量减至5~7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2~16 d,平均5 d,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年人/肾存活率高达98.6%/96.7%,3年人/肾存活率93.1%/87.3%,5年人/肾存活率88.1%/83.6%。第二组肾移植术后CsA用量8~12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4~30 d,平均13 d,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59.3%。结论PRA阴性加良好的HLA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儿童肾移植(附2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手术技巧及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特点,提高人/肾存活率。方法:分析26例儿童肾移植患者的手术、免疫抑制剂使用和长期存活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急性排斥反应(AR)11例,慢性排斥反应10例,1例肾移植2周后发生复发性肾炎,病理显示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治疗后肾功能尚可维持;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88%,92%/73%和88%/62%,总死亡率12%。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适宜的手术方法、AR早诊断和恰当的血药浓度是保证儿童肾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