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软件,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内钙化程度与性别、眼别、年龄、影像学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河北省眼科医院眼眶病及眼肿瘤科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0例RB患者150眼进行研究。通过影像学分期将其分为4组:眼球内期组98眼,其中肿瘤内钙化87眼;青光眼期组37眼,其中肿瘤内钙化34眼;眼球外期组11眼,其中肿瘤内钙化10眼;远处转移期组4眼,其中肿瘤内钙化3眼。眼眶横断面CT薄层扫描、软组织算法重建,采用西门子Volume软件测量钙化区域容积及眼球容积。使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性别、眼别、年龄、影像学分期间钙化区域容积(CRV)/眼球容积(EV)比值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眼球内期组不同性别、眼别RB患者CRV/EV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球内期组RB患者不同年龄组间CRV/EV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后显示1岁~组肿瘤钙化程度低于2岁~组,1岁~组肿瘤钙化程度低于3岁~组,1岁~组肿瘤钙化程度低于0岁~组;青光眼期组不同性别RB患者CRV/EV比值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于男性;青光眼期组不同眼别RB患者CRV/EV比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高于左眼;青光眼期组不同年龄组间RB患者CRV/EV比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球内期组与青光眼期组RB患者CRV/EV比值期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B患者青光眼期肿瘤钙化程度高于眼球内期。结论RB患者钙化程度在眼球内期、青光眼期随病情进展呈上升趋势;眼球内期RB患者1岁~组肿瘤钙化程度出现低谷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WHO(2015版)胸腺上皮性肿瘤分型,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高危组和胸腺癌组;以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腺良性肿物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于术前4 d内获取外周血内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计算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比较各组间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46例(低危组20例,高危组19例,胸腺癌组7例)和对照组患者34例。胸腺癌组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09)。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胸腺上皮性肿瘤的恶性程度显著相关(r=0.244,P=0.032)。 结论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基于WHO分型的胸腺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胸腺上皮肿瘤恶性程度的临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显著上升。虽然大多数甲状腺癌发展缓慢,生存率相对较高,但仍有一些病例有发展为更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甲状腺癌的风险。因此,阐明甲状腺癌的发生机制是治疗甲状腺癌的迫切需要。甲状腺癌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的改变,而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s)参与了多种癌症的进展,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miRNAs在甲状腺癌中的调控异常及其在甲状腺癌中的功能和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邢台市城市居民危害性饮酒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4年邢台市区5 800名18岁以上居民进行基本人口资料和饮酒行为情况问卷调查,对不同性别、年龄、行业人群的饮酒率进行分析。 结果 邢台市城市居民过量饮酒率为5.03%,急性过量饮酒率24.03%,男性过量饮酒率和急性过量饮酒率均高于女性(χ2=157.30,P=0.00;χ2=648.90,P=0.00)。不同年龄组的过量饮酒率和急性过量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39,P=0.00;χ2=71.77,P=0.00),过量饮酒率35~岁年龄组最高(6.70%),急性过量饮酒率18~岁年龄组最高(27.25%)。不同行业的过量饮酒率和急性过量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00,P=0.00;χ2=107.10,P=0.00),行政单位过量饮酒率(7.47%)和急性过量饮酒率(31.94%)均最高。不同行业的女性人群中,高校女生急性过量饮酒率(14.3%)最高。 结论 男性是危害性饮酒的主要群体,青中年和行政单位人员是关注重点,高校女性人群应引起重视,应结合危害性饮酒的人群分布特点制定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探究CT检查在头颈部异位甲状腺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以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所接收的确诊为头颈部异位甲状腺的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这18例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给予研究组患者CT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检查之后,在临床诊断效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可知,对于头颈部异位甲状腺患者而言,采用CT检查的准确率要比超声检查的效果更明显,因此,CT诊断在头颈部异位甲状腺疾病中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应用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软件,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眼压、眼球容积改变与影像表现间的相关性。方法CT扫描37例青光眼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37眼,采用西门子Volume软件测量眼球容积,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青光眼期眼压与眼球容积的关系。结果青光眼期眼压与眼球容积呈正相关,随着眼球容积的增大,眼压呈明显上升趋势,眼压与眼球容积回归方程Y=-33.172+9.959X。结论CT测量青光眼期RB患者眼球容积,通过眼压与眼球容积回归方程能够估算出眼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结膜皮样脂肪瘤与原发性结膜下眶脂肪脱垂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CT对两种病变诊断及鉴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22眼)结膜皮样脂肪瘤及1 6例(28眼)原发性结膜下眶脂肪脱垂的CT表现.结果:结膜皮样脂肪瘤CT表现为眼球颞侧结膜下“新月形”脂肪密度肿块影,不与眶内脂肪相连续,20例患者中2例为双眼发病,18例为单眼发病,2例病灶内可见静脉石,所有病灶均未见泪腺脱垂;原发性结膜下眶脂肪脱垂CT多表现为眼眶颞上象限结膜下“月牙形”或“半月形”脂肪密度肿块影,与眶内脂肪相连续且密度均匀一致,16例中12例双眼发病,其中1例眶脂肪脱垂发生于双眼鼻侧结膜下,另外4例为单眼发病,28眼病灶中1 5眼伴泪腺脱垂.结论:结膜皮样脂肪瘤常见于儿童、青少年,多为单眼颞侧发病,伴泪腺脱垂很少见;原发性结膜下眶脂肪脱垂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的眼眶颞上象限,双眼发病居多,多伴有泪腺脱垂,CT可明确这两种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两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和掌握邢台市成年城市居民饮酒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邢台市区 5 800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居民的饮酒行为进行分析。 结果  邢台市成年城市居民饮酒率为51.48%,其中男、女性饮酒率分别为78.45%和19.7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的饮酒率方面,35~和45~年龄组最高,分别为59.45%和54.50%。不同行业饮酒率方面,以生产企业最高(71.58%)。交往需要是饮酒的主要原因。 结论  邢台市城市居民饮酒行为较为普遍,由此造成的健康及社会危害不容忽视,需结合人群分布特点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衰老时心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cMLCK)及其下游通路参与调控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机制,旨在揭示衰老时心肌收缩力与cMLCK表达及其活性的关系。方法 23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两组,分别饲养至4和30个月并行心动超声、组织切片、蛋白检测及核酸检测等试验。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培养,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疾病组(缺血缺氧)、衰老组(DOX刺激)和衰老疾病组(DOX+缺血缺氧),实验后收取细胞进行rt-PCR和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衰老组(30个月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左室后壁厚度(LV PWs)和左室重量(LV mass)相较于年轻组(4个月龄)增大(all P0.01)。另外,左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在衰老组更低(all P0.01)。心脏标本免疫组化Masson染色提示,衰老组纤维化明显增加(P0.01)。蛋白检测结果提示,衰老组cMLCK蛋白较年轻组表达下降,其下游心肌肌球蛋白轻链2(MLC2)的磷酸化在衰老组相应降低,而MLC2蛋白表达未明显变化。缺血缺氧后衰老组与年轻组cMLCK蛋白表达与MLC2磷酸化(p-MLC)皆上升(all P0.05),两组±dp/dt在缺血缺氧后都下降,且衰老组±dp/dt数值皆低于年轻组(all P0.01)。心肌细胞分组培养后,衰老组相比正常组出现心肌细胞明显数量减少和细胞肥大,搏动减弱,衰老疾病组表现出心肌细胞进一步凋亡和肥大,而正常疾病组并未出现以上变化,但出现星状结构增多且有序,搏动速度增加。结论衰老时心肌收缩力的减弱与MLCK表达及其活性减弱有关,同时,在缺血缺氧条件下,衰老的心肌表现出更差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