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行MHD患者118例,根据是否发生骨质疏松(OP)分组,OP组46例,非OP组72例,并收集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分析导致MH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MHD患者118例中,合并OP患者46例(38.98%),未合并OP组患者72例(61.02%)。OP组年龄≥60岁、女性、透析时间>5年、甲状旁腺素(PTH)>250 pg/mL、尿酸(UA)≤420μmol/L、碱性磷酸酶(ALP)>110 U/L,均高于非OP组(P均<0.05);两组在合并基础疾病、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肌酐、血磷、血钙、白蛋白(ALB)、CRP比较,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女性、透析时间>5年、PTH>250 pg/mL、ALP> 110 U/L为MH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高龄、女性、透析时间>5年、PTH>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尿酸与冠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17例,检测患者血尿酸以及相关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层螺旋CT测定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比较分析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患者各临床指标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相关性。结果:117例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血尿酸升高患者68例,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58.12%;高尿酸血症组患者DBP、SBP、TG、TC、hs-CRP以及CACs均较血尿酸正常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尿酸水平与患者TG、hs-CRP以及CAC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影响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重度血管钙化(CACs>400)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hs-CRP水平、血尿酸水平以及高血压。结论: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较高,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之间具有着密切联系,且高血尿酸水平是引发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需重视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4.
背景:干细胞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2例健康对照者和11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与肾损害程度、贫血、脂质代谢紊乱、心血管病变、尿毒症皮肤瘙痒等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肾功能减退,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其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分期、血肌酐、尿素氮、C-反应蛋白、血酯、甲状旁腺激素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提示外周血干细胞因子的升高可能与慢性肾脏病进展、并发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干细胞因子(SCF)和肥大细胞(MC)与慢性肾衰竭大鼠皮肤损害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模型组(n=18)用腺嘌呤灌胃诱发大鼠慢性肾衰竭,对照组(n=18)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实验第4、8和12周各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肤组织中MC的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肤组织中SCF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从第8周开始,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中MC密度和SCF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2者均随着灌胃天数的延长逐渐增加.模型组MC密度与SCF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0.65,均P<0.01).结论 慢性肾衰竭时皮肤组织中MC的浸润和SCF的表达均显著增多,提示2者可能参与慢性肾衰竭皮肤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和肾内科的115例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三分位数原理将SUA的结果分为低SUA组(n=39)、中SUA组(n=38)、高SUA组(n=38)3组。检测血常规、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SUA、血钙、血磷、腰椎1~4BMD、股骨BMD、股骨Wards三角区BMD等指标,观察3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SUA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低、中、高3组患者的SUA(F=211.355,P0.001)、总胆固醇(F=3.678,P=0.028)、三酰甘油(F=4.397,P=0.015)、腰椎1~4BMD(F=3.124,P=0.048)、股骨BMD(F=5.038,P=0.008)、股骨Wards三角区BMD(F=3.339,P=0.039)、股骨脂肪含量(F=3.374,P=0.038)、股骨肌肉含量(F=3.413,P=0.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UA与总胆固醇(r=0.248,P=0.008)、三酰甘油(r=0.341,P0.001)、腰椎1~4BMD(r=0.220,P=0.018)、股骨BMD(r=0.227,P=0.015)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腰椎1~4BMD(β=4.54×10~(-4),P=0.018)、股骨BMD(β=4.52×10~(-4),P=0.015)、股骨Wards三角区BMD(β=0.001,P=0.019)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SUA可以增加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BMD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2例健康对照者和11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与肾损害程度、贫血、脂质代谢紊乱、心血管病变、尿毒症皮肤瘙痒等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随着肾功能减退,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其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分期、血肌酐、尿素氮、C-反应蛋白、血酯、甲状旁腺激素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提示外周血干细胞因子的升高可能与慢性肾脏病进展、并发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损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干细胞因子在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有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皮肤瘙痒的关系鲜有报道。 目的:检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皮肤瘙痒的关系。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分为4组,0-2分组23例,3-5分组21例,6-8分组24例,>8分组18例。比较各组间干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血红蛋白、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各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着尿毒症皮肤瘙痒程度的加重,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P < 0.05),血红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 < 0.05),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逐渐升高(P< 0.05)。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与血红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 =-0.60,P < 0.01);与全段血甲状旁腺激素呈明显正相关(r =0.7,P < 0.01)。提示外周血干细胞因子可能在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前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的横断面调查,研究MHD患者SUA分布特征,分析其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符合要求的133例MHD患者按年龄分为≤40岁(n=23)、40岁~50岁(n=22)、50岁~60岁(n=32)、60岁~70岁(n=33)、≥70岁(n=23) 5组;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按白蛋白分为A(白蛋白≥40 g/L,n=27)、B(白蛋白38~40 g/L,n=29)、C(白蛋白36~38 g/L,n=44)、D(白蛋白≤36 g/L,n=33) 4组。检测血常规、白蛋白、肾功能、SUA、血钙、血磷、C反应蛋白、β2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握力等。观察男、女性MHD患者SUA水平变化及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发生率的情况;观察各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SUA与其相关性。结果:(1)男、女性MHD患者SUA水平(t=-1. 042 3,P=0. 158)及HUA发生率(χ2=4. 000,P=0. 26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 SUA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J"形曲线变化,其中40岁~50岁患者SUA水平最高;(3) MHD患者非糖尿病组SUA水平(t=-2. 632,P=0. 011)和白蛋白水平(t=-3. 513,P=0. 001)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4) A、B、C、D组随着白蛋白水平的降低,MHD患者SUA水平呈下降趋势,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4. 274,P=0. 003);(5)相关性分析:MHD患者SUA与年龄(r=-0. 260,P=0. 002)呈负相关,与白蛋白(r=0. 194,P=0. 025)、血肌酐(r=0. 460,P=0. 000)、握力(r=0. 222,P=0. 010)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年龄、握力是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 001)。结论:MHD患者SUA水平随年龄增长呈倒"J"形曲线变化。透析前SUA水平及HUA发生率无性别差异,但透析前S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且HUA发生率极高。透析前SUA水平是反映MHD患者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