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在我国西藏、青海及四川西部等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原地区,平原移居者为适应外界低氧环境,其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球压积(HCT)会出现代偿增高.当血液出现淤滞、血流阻力增加时,即RBC、HGB、HCT代偿增高过度,出现头昏、胸闷、胃肠不适等临床症状时,就可按青海标准[1]诊断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HAPC是由于机体持续高原低氧引发红细胞过度增生的一种慢性高原病,是常驻高海拔地区常见的慢性高原病之一,也是引发其他慢性高原病的重要基础病因,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与高原正常人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在HAPC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与慢性高原病密切相关的40种炎症细胞因子作为可能影响HAPC发病的检测指标,应用低密度蛋白质芯片检测8名HAPC患者及9名高原正常人的血清标本,并利用SRING9.1数据库做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HAPC患者与高原正常人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蛋白表达水平:IL-1β为488.92±91.78 vs 226.65±127.62、IL-2为590.64(707.02-460.88)vs 280.79(294.70-205.27)、IL-3为711.38±197.51 vs 271.64±135.69、IL-15为534.50±143.04 vs 367.98±108.10、IL-16为655.55±150.86 vs394.75±110.74、MCP-1为2304.70(3 901.71-1 928.07)vs 1421.61(2 099.36-1241.21)、TNF-α为591.43±103.03 vs 433.18±141.12(P0.05);其余33种炎症细胞因子变化甚小(P0.05)。结论 IL-1β、IL-2、IL-3、IL-15、IL-16、MCP-1、TNF-α可能均参与了HAPC的发病过程,且与EPO、HIF-1α、雄激素受体(AR)有内在的相互关联作用;蛋白芯片技术对于探讨HAPC发病机制及开发快速准确临床检验是技术1种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过伸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54例胸腰椎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61例和过伸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56例为手术组,保守治疗37例为保守治疗组。多时间点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测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计算并发症发病率。结果术后3 d手术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PKP组和联合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保守治疗组VAS评分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3个月随访时3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与保守治疗组比较,PKP组和联合组术后3 d和3个月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联合组在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01)。与术前对比,保守治疗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保守治疗组相比较,手术组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KP组和联合组间D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PKP组和联合组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保守治疗组比较,术后手术组在纠正Cobb角、恢复椎体高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三种方法均可减轻疼痛,矫正Cobb角并恢复椎体高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两手术组短期随访效果接近,较保守治疗组存在一定优势;保守治疗时需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吸氧及吸氧+大豆异黄酮对高原人群血红蛋白值的变化研究.方法 筛选移居海拔3500~5300 m高原地区10个月以上,经2次体检确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86例和有类似慢性高原病症状的214例男性青年,均按第2次HGB检测值随机选入3组,A组:≥210 g/L;B组:190≤HGB< 210 g/L;C组:150≤HGB< 190 g/L;每组66例;每组再次随机分为两亚组为“1”组:吸氧(低流量1 ~2 L/min,1.5 h,2~4次/d,90d);“2”组:吸氧(用量同1)+口服大豆异黄酮治疗(20 mg/次,2次/d);每亚组33例;12周后,复查血常规及临床症状调查随访.结果 12周后,HGB值变化:试验前后比较,除C1亚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外(P>0.05),余亚组(A1、A2、B1、B2、C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后HGB下降值比较,除C组的两亚组下降值无明显差异外(P>0.05),余两组(A、B组)均显示吸氧+口服大豆异黄酮方案组HGB下降值较单纯吸氧组显著(P<0.05);试验后对使用吸氧+大豆异黄酮方案治疗组进行比较,A2下降幅度最为明显(P<0.05),B2次之(P<0.05).临床症状改善:试验后各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但以吸氧+大豆异黄酮方案组改善较为明显.结论 吸氧+大豆异黄酮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防治中可能与血红蛋白值存在的正相关,血红蛋白值越高,其综合防治体现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 ia,HAPC)是机体在高原缺氧环境中,红细胞过度增生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常驻高海拔地区常见的慢性高原病之一,也是引发其他高原病如高原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基础病因。本文旨在探讨吸氧+大豆异黄酮防治早期HAP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为之大规模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作者筛选移居(3 500~5 300)m高原地区10个月以上,经3次检查确认血红蛋白(HGB)值在190g/L≤HGB<210g/L的80例青年男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高危侵袭性及难治复发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疗效。方法:选取本中心2005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高危侵袭性及难治复发CD20^+B-NHL、并行auto-HSCT治疗的患者资料83例。联合R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共57例,未用R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6例。观察组患者在移植前联合R 375 mg/m^2进行免疫化疗及采集前体内净化,部分患者移植后也采用R进行了维持治疗;对照组除未应用R外,诱导、强化及移植方案与观察组相同。依据观察组患者应用R的时机及频次不同进行疗效的亚组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4月30日。结果:移植成功后所有患者均达完全缓解(CR),中位随访时间39(2-11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成功采集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造血重建时间两组无差异。观察组3年总生存(OS)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0%vs73.1%,P=0.037),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5%vs 65.4%,P=0.034);观察组患者死亡4例,复发3例(其中1例复发死亡,2例经巩固化疗后达CR2);对照组患者死亡7例,复发6例(其中4例复发死亡,2例经巩固化疗后达CR2)。亚组分析:移植前、采集前及移植后全程均使用R的32例患者与仅移植前化疗使用R的22例患者相比,OS、EFS率分别为97.0%vs 87.5%(P>0.05)和97.0%vs 76.2%(P=0.05);全程均使用R者与对照组比较,OS和EF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31,P=0.008);按R使用频次不同,其OS率依次为:1-2次(9例)88.9%,3-4次(29例)93.1%,≥5次(19例)94.7%,EFS率分别为77.8%、89.7%、94.7%。结论:在治疗高危侵袭及难治复发性CD20^+B-NHL患者的过程中,联合R的诱导化疗、干细胞采集前的R体内净化,以及移植后联合R维持治疗能明显改善行自体移植患者的OS及EFS,其中移植前、后均使用者,其EFS优于仅移植前使用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院脊髓损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 027例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致伤原因分为8组。交通事故(321例)、高处坠落(288例)、重物撞击(144例)、摔伤(131例)、疾病(109例)、血管畸形(12例)、锐器/火器伤(11例)及其他(11例),并对性别、年龄、损伤程度、损伤节段、并发症及合并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年龄4~83(42.5±12.4)岁;总体上男女比例为3.6∶1。交通事故伤是主要致伤原因(321例,31.26%),锐器/火器伤比例最低(11例,1.07%)。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诊断的患者共818例(79.65%),ASIA分级占前3位的依次为A级(355例,34.57%)、C级(182例,17.72%)、D级(166例,16.16%)。在高处坠落伤组中,坠落高度为(5.04±3.05)m,且坠落高度与损伤节段具有相关性(P0.05)。脊髓损伤并发症占前3位的依次是褥疮(88例,8.57%)、肺炎(73例,7.11%)和泌尿系感染(61例,5.94%),高血压(69例,6.72%)是脊髓损伤患者的首要合并症。结论应建立并完善脊髓损伤救治平台,全方位防治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吸氧+大豆异黄酮对移居高海拔人群中早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人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移居3500~5300m高原地区10个月以上,经3次检查确认血红蛋白(HGB)值在190g/L≤HGB<210g/L的80例青年男性,分为吸氧组与药物组,吸氧组(n=40)低流量吸氧(1~2L/min),1.5h/次,2~4次/d;药物组(n=40)吸氧(方法同吸氧组)+口服大豆异黄酮(20mg,2/d)治疗。两组均进行慢性高原病(CMS)临床症状评分后进入试验,12周后复查血常规并随访CMS评分,观察RBC、HGB、血细胞比容(HCT)数值变化及CMS再评分。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HGB值变化的诸多因素。结果 经12周随访观察,主要终点指标HGB值变化:药物组下降8.76±5.15g/L,吸氧组下降4.16±5.33g/L。对比吸氧组,药物组HGB下降较为明显(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药物组CMS评分降低明显,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而吸氧组症状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值变化与试验分组有显著关联性。药物治疗前后,受试者血压、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均无异常变化。结论 在高海拔高原地区进行HAPC的早期预防是必要的,吸氧+口服大豆异黄酮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