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10日至9月24日,肇州县永胜乡健全小学发生一起麻疹暴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调查对象为健全小学全体在校学生,重点为发热、出疹病人,对属于本次暴发时间内的病例作为调查重点.对所有报告的疑似病例及时做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理,病例诊断参照卫生部下发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大庆市卫生防疫站对病例发病初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病人双份血清抗体增加至4倍或4倍以上判断为阳性,HI抗体以超过1:8判断为阳性.2 结果2.1 分布特征 首例病例张××、女、12岁,系健全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1998年9月10日发病;末例病例张××、女、12岁,系健全小学四年级二班学生,1998年9月24日发病.疫情持续14d共发病23例,所有病例都在校内,其中学生21例,教师2例.病例年龄在9岁至30岁之间,9~12岁21例.男性10例、女性13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个体机体炎性改变及其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特点。方法:对20例由平原急进高原个体于进入高原前、进入高原第三天和第七天进行胃镜检查,并对进入高原后消化系统的症状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同步抽取血液标本,做血常规的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及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炎症介子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20例平原个体急进高原后血常规WBC、N及IL-1、IL-6、TNF-α、PAF等炎症介子均较平原显著升高,L较平原显著降低,均以进入高原第三天改变最为显著,与进入前比较P<0.01,与第七天比较P<0.05,L为第三天与进入前比较P<0.05、与第七天比较P>0.05。胃镜检查者,进入高原第三天及第七天胃镜检查阳性例数分别为17例(约85%)和10例(50%),与进入高原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胃镜下主要表现有胃黏膜出血、充血、淤血、糜烂、溃疡及胆汁反流等,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占65%)。结论:高原缺氧对急进高原个体肠道黏膜屏障存在明显的损伤,并引发机体的炎性改变。而机体的这种炎性改变又可能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的黏膜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3.
高原现场家兔肝细胞体外培养气相条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在医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已成为一种基本实验技术。高原由于低大气压等特定物理条件,体外细胞培养可能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拟通过家兔肝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初步探索在高原现场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的培养方式及气相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针灸为腰椎间盘突出(LIDH)性疼痛的患者实施治疗,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为LIDH性疼痛患者的更好治疗提供基础与保证。方法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98例在我院接受LIDH性疼痛治疗的患者分为a组(患者例数:49例,治疗方法为针灸治疗)与b组(患者例数:49例,治疗方法为牵引法)。结果将a组患者治疗效果与b组患者进行比较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治疗前疼痛严重程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治疗1周、2周和4周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组与b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其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为LIDH性疼痛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针灸这一治疗方案的运用可以更加显著的减轻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在取得相对理想且显著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多克隆抗体是否具有拮抗Epo所致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红系增殖活性的功能。方法:抽取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人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红系定向体外培养,观察加入Epo及Epo多克隆抗体对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的影响。结果:Epo多克隆抗体体外能抑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病人骨髓红系增殖。结论:Epo抗体可以显著拮抗Epo促红细胞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花虫胶囊对高原人体的抗缺氧作用。方法将80名健康战士按体重随机分成花虫胶囊低剂量组、花虫胶囊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4组,每组20人。分别于给药前、第15天服药后1小时,用血氧饱和仪测定血氧饱和度,同时抽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4组在给药前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给药15天后,花虫胶囊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能升高血氧饱和度(P<0.005),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P<0.001),两剂量组之间存在量效关系(P<0.005)。结论 花虫胶囊对高原人体具有抗缺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对常住较高海拔地区平原移居人群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3月,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487名由平原移居高原人群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评定受试对象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结果487名调查对象睡眠质量、入睡时问、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使用催眠药物、日问功能障碍评分及PSQI各项总分分别为(1-33士0.82)、(1.65±0.97)、(1.12±0.84)、(1.02±0.96)、(0.81±o.58)、(0.08±0.38)、(1.59±1.08)、(7.63±3.89)分;其中PSQI及睡眠障碍总分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及移居高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500、4780、5000m地区人群睡眠质量较差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3.45%(37,275)、23.50%(43/183)和37.93%(11/29),移居时间小于或等于2、〉2—5、〉5~8、〉8年人群睡眠质量较差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26%(15/162)、16.44%(24/146)、27.62%(29/105)和36.49%(27n4);居住相对较高海拔地区及移居时间相对较长者与居住相对较低海拔地区及移居时间相对较短者比较.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较差者所占比例均相差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高原低压缺氧对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平原移居人群的睡眠质量存在严重影响。其睡眠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睡眠结构紊乱,而且海拔越高、移居高原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拉萨地区(3700 m)0-12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学校调查和分散家访的方式.结果 在调查的5162名0-12岁儿童中,共查出发作过哮喘的患儿46名,总患病率为(0.89%).其中儿童哮喘(≥3岁发病)5人(10.9%),婴幼儿哮喘(<3岁)(包括婴幼儿哮喘既往)21人(45.6%),咳嗽变异性哮喘4人(8.7%),可疑哮喘16人(34.8%).结论 高原地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较低,但同时要加强宣传,让更多家长认识哮喘疾病,以进一步的减少儿童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000年以来,我们以中医辨证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50例,其中住院治疗27例,门诊治疗23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原血氧饱和度初步调查及运动前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超  周晓波  何祎  李珣 《西南军医》2009,11(5):815-816
目的探讨拉萨地区人群血氧饱和度及运动前后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藏族人群和平原移居者(2年以上)各50名测定血氧饱和度,并对70名驻藏战士5公里越野运动前后的血氧饱和度进行测定,将三组人群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原世居者和平原移居者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平原移居者运动后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与运动时间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结论高原世居者比平原移居者具有更强的活动能力,平原移居者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重体力活动时氧经肺的弥散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