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使用1.5T磁共振仪观察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MRT2WI和DTI扫描。在T2WI和DTI融合图像上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内各兴趣区的范围,测量并记录黑质头、体、尾部及内外侧的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黑质致密部的头、体及尾部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纽明显降低,以头部更明显(分别为0.201±0.030和0.254±0.050,P〈0.05);两组在黑质内、外侧区的FA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黑质致密部头部FA值小于0.224,高度提示帕金森病可能。结论:黑质致密部的头部FA值降低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原发于泪腺区的肿瘤发病率较低,约占所有眼眶肿瘤的6%~12%[1-2],其中以泪腺上皮性肿瘤最为常见,约占所有泪腺肿瘤的50%左右[3]。泪腺上皮性肿瘤成分复杂,组织结构易变异,术后易复发,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目前对于泪腺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多采用常规CT及MRI的定性研究[4],也有DCE-MRI、DWI及ADC值核磁功能成像技术应用于眼眶病变的研究,王永哲等[5]应用表观扩散系数鉴别泪腺77例良恶性肿瘤,杨本涛等[6]应用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研究泪腺上皮性肿瘤,在上皮及非上皮性肿瘤良恶性诊断方面,敏感性特异性比较高。尽管如此,受阅片医生经验等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对于个别病例仍然较难鉴别。难点一,对于一部分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MRI影像表现为良性的特征,影像诊断医生很难鉴别良恶性。近些年,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8-9],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早期帕金森病(PD)黑质致密部FA值及T2值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早期PD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例早期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回波采集T2WI三维梯度回波(ESWAN)及T2WI序列扫描;以T2WI为参考图像,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各感兴趣区(ROD,分别测量DTI及ESWAN序列各ROI的FA值及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PD黑质致密部头、体及尾部FA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O.05);头、体及尾部T2值较正常对照组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O.05);早期PD黑质致密部内、外侧FA值较对照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T2值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早期PD黑质致密部FA值及T2值组内内、外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O.05)。结论:对早期PD的诊断FA值较T2值更趋于准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多回波采集T2*加权三维梯度回波(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技术能够实现无创性监测黑质致密部的病理变化,但目前同时应用这两种新技术对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诊断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同时应用DTI及ESWAN两种新技术,尝试对黑质致密部细化测量,探讨FA值及T2*值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燕生  刘兰祥  李彩英   《放射学实践》2013,28(2):214-215
帕金森病(P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而当多巴胺神经元丢失达50%以上时才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因此探索一种能早期监测PD病理改变的诊断方法,对其进行提前干预非常必要。本文就近年来MRI在PD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陈燕生  杨哲  沈卓  李文菲 《放射学实践》2023,(11):1374-1379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LGG)与不同免疫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对133例LGG患者的MRI影像特征和免疫相关基因数据进行影像基因组学分析。利用3D-slicer软件提取胶质瘤患者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一步筛选与预后显著相关的特征构建影像组学评分。利用聚类算法确定最佳的免疫分型,为了探索不同影像分型预后差异的遗传背景,差异性分析不同免疫分型与影像组学评分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33例LGG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28例,IDH突变型105例,其中野生型1p19q共缺失68例。最终由11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风险评分,影像组学风险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n=66)和低风险组(n=67),高评分组患者生存期预后明显较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表明影像组学预测LGG患者1年、5年生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和0.86。聚类分析将LGG患者分为免疫炎症型(n=13)和免疫沙漠型两种亚型(n=113)。免疫炎症型患者影像组学评分较高,提示肿瘤纯度较低,异质性较高,预后较差。结论:影像组学评分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低强度经颅超声(LITUS)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TBI组、MSC组、联合治疗组。应用气压控制性皮质撞击仪建立TBI模型,术后24 h内,采用原位注射移植MSC至损伤位点。使用超声刺激仪对损伤部位进行连续28 d LITUS治疗。术后1、3、7、14、21、28 d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分),HE染色检测损伤部位病理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BI组的mNSS评分增加(P<0.05),GAP-43、PSD-95表达降低,GFAP表达升高(P<0.05);与TBI组相比,MSC组的mNSS评分降低(P<0.05),BDNF、GAP-43、PSD-95表达升高,GFAP表达降低(P<0.05);与MSC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mNSS评分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