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评价强直性脊柱炎(AS)炎症活动度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24例A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4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AS患者行双侧骶髂关节DCE-MRI检查,运用动态增强专用血流动力学软件测量双侧骶髂关节滑膜病变区定量参数:容积转移常数(Ktrans),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滑膜炎症不同活动度组间Ktrans值的差异。结果 24例AS骶髂关节滑膜病变Ktrans值为(1.32±0.08)mL/min,8例滑膜炎症为重度,16例滑膜炎症为轻度。滑膜炎症重度组Ktrans值明显高于轻度组(t=4.07,P0.01)。结论 DCE-MRI的Ktrans值可用于反映AS患者骶髂关节的炎症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D-FIESTA-C联合3D-TOF-MRA序列在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压迫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8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3D-FIESTA-C和3D-TOF-MRA序列扫描,以MVD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FIESTA-C、3D-TOF-MRA序列及序列组合对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显示能力。结果与MVD术中结果对照分析显示,3D-FIESTA-C检出责任血管70例,其阳性率83.3%;3D-TOF-MRA序列检出责任血管68例,其阳性率81.0%。3D-FIESTA-C联合3D-TOF-MRA序列共检出责任血管79例,其阳性率94.0%;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种类以小脑前下动脉(48.8%,41/84)和小脑后下动脉(26.2%,22/84)为主。结论3D-FIESTA-C联合3D-TOF-MRA序列应用能有效提高对原发性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扫描与靶向扫描方式在320层冠状动脉成像中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min的200例患者依次分别采用前瞻性门控窄窗扫描和靶向扫描方式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Prospect-ive CTA前瞻组,70%~80%的窄曝光窗)和T组(Target CTA靶向组,固定期相75%曝光窗),评价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P组和T组各有1500(15×10 0)个冠状动脉节段,P组和T组冠状动脉节段管径太小(<1.5m m)难以评估分别占3.53%(53/150 0)、3.8%(57/1500),可评估节段占96.47%(1447/1500)、96.2%(1443/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可评估冠状动脉节段中,P组的1分、2分、3分及4分图像分别占98.82%(1426/1443)、0.9%(13/1443)、0.27%(4/1443)及0,T组的为95.02%(1376/1447)、1.93%(28/1447)、2.41%(35/1447)及0.55%(8/1447)。P组和T组的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T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36±0.21)m Sv、(2.31±0.2)m Sv,P组和T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层CT在低心率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门控窄窗扫描的图像质量及扫描成功率优于靶向扫描。前瞻性门控窄曝光窗扫描可替代靶向扫描。  相似文献   
4.
颅内畸胎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约占脑内肿瘤的0.5%^[1],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现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畸胎瘤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12-45岁,平均34岁,均行CT、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及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脑血流灌注和扣带回后部波谱的改变情况。方法采集静息状态下20例AD患者(AD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动脉自旋标记的灌注成像数据和扣带回后部的MRS谱线。利用SPSS 11.0软件对获得的脑血流图像进行预处理并统计分析,比较2组的脑血流灌注差异,并探讨AD患者的脑血流特点。测量扣带回后部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和磷酸肌酸(Cr)和肌醇(MI)的峰下面积,计算NAA/Cr、MI/Cr、和Cho/Cr,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 患者双侧额叶、颞叶、颞顶交界区、顶叶皮质及海马区的脑血流量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AD患者扣带回后部波谱的主要表现:NAA,NAA/Cr↓;Cho,Cho/Cr↑;MI,MI/Cr↑(>0.70,为早期异常,对诊断最重要)。结论 动脉自旋标记和磁共振波谱联合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不仅可以显示AD患者局部脑血流减低区,而且可以显示扣带回后部的异常代谢改变,同时能提供可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院前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院前老年患者(年龄≥60岁)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室率≥150次/min)予胺碘酮150 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然后予0.3~0.9 mg/min静脉滴注维持;必要时追加150 mg胺碘酮静脉注射1次。结果以心室率<100次/min或较原有心室率下降了30%为有效,有效率达93%;出现低血压2例,均较易纠正。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院前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合院前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四种成像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临床疑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经验值、智能跟踪(触发监测点设在腘动脉及腹主动脉两类)、Test Bolus技术等四种方法行血管成像,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adw4.5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比较四组CTA图像质量并做t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四组方法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而双侧小腿及足部动脉段有明显图像质量差异.其中,Test Bolus技术D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254、P<0.05).智能跟踪C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377、P<0.05);Test Bolus技术D组与智能跟踪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783、P>0.05).经验值A组与智能跟踪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801、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四组方案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而腘动脉水平智能跟踪触发和Test Bolus技术对于小腿及足部动脉段的显示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并比较TI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WI与MRS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乳腺癌患者31例,全部行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1000s/mm2)和1 H-MRS扫描,31例均获病理证实,其中导管内癌25例、乳头状癌4例、粘液腺癌2例,统计比较动态增强曲线、DWI及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动态增强曲线、DWI及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6.6%、91.6%、85.7%,特异度分别为50.0%、57.1%、6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32%、70.96%、58.6%.结论 TIC对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符合率比DWI、MRS更高.因此TIC对诊断乳腺癌最具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MRI在肛瘘术前诊断及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证实的51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总结肛瘘的MRI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结果51例肛瘘手术显示内口56个,外口43个,主瘘管51条、瘘管分支14条,脓肿16个。与手术结果对照,术前MRI显示肛瘘内、外口、主瘘管及支管的准确率分别为94.64%(53/56个)、100%(43/43个)、94.12%(48/51条)及85.71%(12/14条),对脓肿显示的准确率为100%(16/16个)。按照Parks分型,51例患者MRI共检出括约肌间型肛瘘23例(45.10%),经括约肌型肛瘘17例(33.33%),括约肌上型肛瘘7例(13.73%),括约肌外型肛瘘4例(7.84%),MRI分型准确率为96.08%(49/51例)。MRI在肛瘘Parks分型上与手术结果一致性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能准确显示肛瘘内、外口的位置,瘘管的数量及走行,能够对肛瘘进行准确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前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急诊危重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抢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抢救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 m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对比两组病人住院时间、出院时的疗效.结果 住院时间对照组为(11.0±8.0)d,治疗组为(9.0±7.0)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入院后死亡率为4.0%(2/50),低于对照组的16.0%(8/50)(P<0.05).结论 纳洛酮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前抢救中应用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