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煤尘对煤矿未诊断为煤工尘肺的接尘工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为预防和减少接尘工人心脏功能的损害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某大型煤矿的接尘工人801例为接尘组,根据GBZ 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均诊断为"无尘肺"(包括观察对象),提取心电图资料。选择同时期无粉尘接触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750例其他职业者的心电图资料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接尘组心电图异常312例,异常率为39.0%;对照组心电图异常179例,异常率为23.9%,两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尘组与对照组中同年龄组右心室肥厚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尘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与年龄呈正比关系(P<0.05);接尘组右心室肥厚检出率与年龄呈正比关系(P<0.01)。提示,煤矿接尘工人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同时期无粉尘接触的普通人群,粉尘对右心功能的影响远大于无粉尘接触的普通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RA),获得乌鲁木齐地区人群指骨正常骨峰值及骨质疏松的BMD参考值,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受检者4828例均剔出骨代谢相关疾病及服用激素类药物史者,用美国Compu Med Osteo Gram-2000骨密度仪测定受检者非优势手的第2、3、4指中节指骨骨密度,按10岁一个年龄组男女各分7组。测试先用岛津XHD-150G 60 X线机对患者非优势手指进行摄片,使用相同摄影条件先后曝光两次。将数据通过美国柯达CR850系统以及Easywork影像工作站(mini PACS)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传输。最后采用美国Osteo Gram2000骨密度仪进行检测、分析(无片式诊断系统)。结果根据骨密度仪所提供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本组4828例受检者中,提示骨质量减少(T值介于-1~-2.5之间)者1587例。其中男性548例,占34.5%(548/1587),女性1039例,占65.5%(1039/1587)。诊断骨质疏松症(T值低于-2.5)者1452例。其中,男性384例占26.4%(384/1452)。女性1068例,占73.6%(1068/1452)。本地区受检者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0.0%。男女性骨质丢失率在40岁开始上升,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丢失率不断上升。女性44岁(平均44.2±2.6岁)以上开始绝经,绝经后骨量开始快速丢失,当绝经后16~20年时丢失率迅速加快,20年以后缓慢上升。男性骨量减少发生例数与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女性骨质疏松发生例数与男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年龄与骨量丢失率成正比关系(r=0.9643,P0.01),绝经0~15年内骨量丢失率平稳上升,16~20年时骨量丢失明显加快,绝经21年以后骨量丢失率变缓,但仍处于上升趋势。结论通过运用放射吸收法对乌鲁木齐地区4828例受检者非优势手指骨骨密度的统计与分析,有效的反映了本地区人群骨矿含量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并与乌鲁木齐地区DXA与QCT的检测结果相似。但该检查技术辐射剂量低、扫描速度快、价格低廉,更适合基层医院用于临床诊断骨质疏松和预测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3.
矽肺的影像学检查多以形态学研究为主 ,在定性诊断和分期等均有很多标准可遵循 ,对矽肺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定量分析文献报道甚少[1,2 ] 。本文主要采用CT图像进行定量分析 ,旨在研究一种更为客观的定量分析方法以评价其治疗疗效。1 材料和方法本组收集 19971999年间 15例矽肺联合用药治疗患者 ,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相同条件、相同解剖层面的CT扫描及HRCT扫描 ,并对相关CT图像做CT直方图 (Histogram)分析 ,以一种定量的方法评价 15例病人的治疗疗效。按我国尘肺分期[3] ,本组15例病人中 ,0 1例 ;…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5 9岁。间断性咳嗽、咯痰(痰少 )、胸闷、气短 5年 ,症状加重而入院。无低热、盗汗、咯血史。患者曾在铁矿 (搬运工 )工作 3年 ,戈壁滩开垦荒地2年 (风沙较大 )。体检 :两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性音。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8 6× 10 9/L~ 2 2 1× 10 9/L、淋巴细胞0 6、中性粒细胞 0 4、血沉 5mm/1h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4 1× 10 9/L。 2 4h痰查结核菌 3次 ,均未见抗酸杆菌。骨髓穿刺 :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心向量图 :右室肥厚。血气分析示轻度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查示呼吸功能中度受损。在X线机监视器下通过纤维支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体腹部脂肪组织(AT)CT定量测量的分布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4例年龄19~74岁无代谢、内分泌性疾病者(男81例、女83例)腹部脂肪组织进行CT定量分析和体重指数(BMI)测量.结果 本组男性各年龄组腹腔AT量均显著高于女性(P< 0.05),皮下AT量各年龄组显示女性高于男性(P> 0.05).男性、女性及两性的总合,3组均随年龄的增长,其全腹、腹腔内AT量呈递增趋势,皮下AT量减少.男性>50岁组腹内AT显著增加,男性、女性40~49岁组皮下AT达最高时期,>50岁组开始减少;女性在绝经前皮下AT保持蓄积优势,绝经后腹腔内AT量显著增加,呈现男性分布趋势.使用CT定量分析的方法显示男性、女性及男女性总合的各年龄组,在腹部脂肪总面积与BMI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CT定量测量AT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通过该检查方法即可准确反映人体腹内、皮下及全腹AT量及各年龄段AT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2岁。反酸、嗳气2月余,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胃镜检查:胃窦区见巨大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质软,蠕动良好,色泽正常。诊断:胃平滑肌瘤。局部取活检提示: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黏膜肌增生。CT所见:口服冷开水400ml后平扫见胃窦后部有一18mm×20mm×20mm类圆形低密度影,向腔内突入,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周围胃壁无增  相似文献   
7.
煤工尘肺胸膜病变的高分辨率CT形态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煤工尘肺胸膜病变的CT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研究煤工尘肺胸膜病变的可靠的诊断技术。方法 煤矿井下采掘混合工煤工尘肺患者 13 1例 (其中 ,0 14例、Ⅰ期 46例、Ⅱ期 58例、Ⅲ期 13例 )及对照组 2 0例 (均摄有同期高仟伏胸片 ) ,在胸部常规CT扫描后 ,另在 4个固定水平上及感兴趣区加作HRCT扫描 ,而后进行观察对比研究。结果 参照国家尘肺诊断标准中对胸膜病变 -胸膜斑的判定方法 ,共发现胸膜病变者 68例 (51.91% ) ,其中 ,尘肺Ⅰ期 12例 (17.65% )、Ⅱ期 43例 (63 .2 4% )、Ⅲ期 13例 (19.12 % )。据胸膜病变在HRCT的形态表现可分为 :结节型(73 .3 8% )、扁平型 (18.71% )、不规则型 (7.91% )、混合型 ;病变位于胸壁胸膜者占 65.0 2 %、纵隔面占2 2 .16%、心包占 12 .80 %。本组病例肺尖和肋膈角区均未见受累表现 ,胸膜病变厚度以 5~ 10mm者为多见 (88.17% )。结论 煤矿工人胸膜损害并非罕见。HRCT是显示胸膜病变的可靠检查方法 ,是常规CT的补充手段 ,具有重要的诊断和实用价值 ,但需进一步进行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8.
煤工尘肺的CT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CT定量对煤工尘肺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7例不同期别的煤工尘肺患者和正常对照组(17例)分别在主动脉弓顶、隆突、气管分叉下3cm平面进行HRCT扫描,对其图像用CT密度直方图的特定区域-1024-0HU进行测试,计算出具有不同CT值的象素所占的百分数,并统计其特定范围内密度值的比率。结果 正常对照组CT密度值在-983~-778HU范围内为87.31%,I、Ⅱ、Ⅲ期煤工尘肺CT密度值在此范围内分别为80.51、75.27%、72.99%。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CT定量直方图信息可观测到煤工尘肺纤维化及其程度,结果客观、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肺功能检查的方法 以了解环境因素对煤矿工人肺部通气功能情况,对预防煤工尘肺的发生及相关肺部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省某大型煤矿的接尘工人150例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其均诊断为"无尘肺"(包括观察对象).同时选择无粉尘接触史,经被检者同意,在我院行健康检查的各职业者150例.结果 150例煤矿接尘工人肺通气功能异常人数为47例,异常率为31.33%,对照组无粉尘接触史者肺通气功能异常人数为29人,异常率为19.33%,两组异常率有差异(P<0.05).结论 煤矿接尘工人肺通气功能异常率高于无粉尘接触的普通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疾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97例患者先进行16排螺旋CT平扫检查,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再将两者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和观察、研究.本组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的病例中,头颈部9例、胸部10例、上腹部54例、下腹部10例、肺动脉6例、下肢深静脉8例.结果 采用增强扫描技术后,对各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充分、可靠,大大地提高影像学诊断信心.本组病例诊断结果汇总如下:1、头颈部疾病:①垂体瘤2例.②脑膜瘤1例.③腮腺混合瘤1例;2、胸部疾病:①肺癌4例.②炎性假瘤3例.③肺结核1例.④肺栓塞1例;3、肝脏疾病:①肝囊肿15例.②肝血管瘤9例.③肝癌2例.④肝转移性肿瘤2例.⑤肝脓肿1例;4、肾脏疾病:①肾囊肿16例.②肾癌5例.③肾结石2例.④肾错构瘤1例.⑤肾结核1例;5、胆囊疾病:①胆结石6例.②胆囊炎2例.③胆囊癌1例.④胆管癌1例;6、胰腺疾病:①胰腺癌3例.②胰腺囊肿1例;7、脾脏疾病:①脾撕裂伤1例.②脾大1例;8、消化道疾病:①胃癌2例.②十二指肠壶腹癌1例.③结肠癌1例; 9、盆腔疾病:①前列腺癌3例.②前列腺肥大2例.③膀胱癌1例;10、下肢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结论 在平扫的基础上再进行增强扫描,在显示病变的形态、数量、边缘、范围、结构特征等方面更加明显、更加清晰,对疾病的性质判断(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影像学资料,进而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