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疗后程加同步化疗治疗不能手术或放弃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64例不能手术治疗或放弃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采用放疗后程加化疗方案;对照组33例,采用单纯放疗。然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0.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5%;实验组1、2、3年生存率分别74.19%、41.93%、6.45%。两组在放疗Dt 40 GY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降低。结论放疗后程加同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可行的,其有效率和近期生存率改善,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瓦里安IX 6 MV直线加速器治疗机头,得到不同射野下的最适电子线能量,研究径向强度分布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方法 首先对所研究的每个射野,保持径向强度大小不变,改变电子线能量,将得到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测量值进行对比,得到该射野下的最适电子线能量。随后将电子线能量设置为得到的最适值,改变径向强度分布大小,研究其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结果 对于4 cm×4 cm、10 cm×10 cm、20 cm×20 cm和30 cm×30 cm的射野,最适能量分别为5.9、6.0、6.3和6.4 MeV;改变径向强度分布对4 cm×4 cm、10 cm×10 cm射野下的百分深度剂量没有影响,对20 cm×20 cm和30 cm×30 cm的射野则有明显影响。结论 适用于不同射野的最佳能量略有不同,径向强度的改变对大野下的深度剂量有较明显影响。为提高模拟精度,电子线能量和径向强度分布的选取需要考虑射野大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疗固定设备真空袋对肿瘤吸收剂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拟源皮距照射(SSD)和模拟等中心照射(SAD),测定使用真空袋和不使用真空袋时吸收剂量的差别,及比较单纯画出病人体表TPS和与病人接触接触的真空袋一起画出的TPS的差别。结果:①模拟等中心照射时(SAD)如果真空袋的厚度在5.2 cm左右时,测量出的吸收剂量差别在1%附近,属于临床可接受的范围,而真空袋的厚度在12 cm时,测量出的吸收剂量差别就达到了3%。②模拟源皮距照射(SSD)两组数据差别达到了10%以上。③单纯画出病人体表的TPS和与病人接触的真空袋一起画出的TPS的差别达到了20%~30%。结论:真空袋在放疗中对肿瘤吸收剂量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厚度超过6 cm时,计算剂量时应该加入一定的校正参数;三维适形放疗时在勾画体表轮廓时一定要将真空袋的轮廓也一起画出,使得计划更加接近真实的治疗过程,肿瘤吸收剂量才更能符合临床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198 6年 1月至 1996年 1月 ,作者采用单纯放疗与放疗加辅助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 140例 ,结果对比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0例中 ,男 90例 ,女 50例。年龄30~ 76岁 ,中位年龄 56岁。所有肺内原发灶均经病理诊断。肺内非小细胞肺癌 82例 ,其中腺癌 36例 ,鳞癌 4 6例 ;小细胞肺癌 58例。脑转移灶均经CT、MRI证实。脑转移单发性为 4 8例 ,多发性为 92例 ,多分布于额叶、顶叶、颞叶、小脑等部位。临床分型 :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主要表现的 80例 ,急性起病以脑血管病变的脑卒中型 4 0例 ,精神异常的 13例 ,癫痫表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千伏级锥形束CT引导下以真空垫为体位固定装置的宫颈癌患者图像引导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 50例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放疗第1周、第3周、第5周采用瓦里安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行锥形束CT(CBCT)扫描,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头足、腹背及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并计算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结果 50例患者共行150次扫描,左右、头足、腹背及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89±1.63)mm、(4.68±2.19)mm、(2.24±1.36)mm、(7.62±5.77)deg,左右、头足、腹背方向PTV外放边界分别为8.36、13.23、6.55 mm。结论应用锥形束CT扫描可测量宫颈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在线校正,以减少误差;还可估算PTV外扩边界值,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的综合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以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因各种癌症接受放疗后6个月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72例患者为对象,其中接受综合性治疗的患者共计32例,记为综合组;剩余40例患者单纯接受西医治疗,记为西医组。分别分析两组患者不同CT分型治疗疗效以及激素用量和时间对治疗疗效的影响以及继发性肺部感染情况。结果综合组与西医组患者治疗后显效和有效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人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出意义(P>0.05)。激素用量比较,用量<20 mg组与其他两组比较,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量2040 mg组与>40 mg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 mg组继发感染率达57.14%,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组比西药组的治疗疗效佳,激素用量和运用时间对疗效有较大影响且都是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合理的运用激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术后辅助放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照射剂量和是否联合化疗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患者照射剂量≤50 Gy 57例,肺炎人数6例,发病率10.5%,照射剂量〉50 Gy 28例,肺炎人数15例,发病率5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方式为化疗+放疗+化疗63例,肺炎人数19例,发病率30.2%,治疗方式为单纯放疗22例,肺炎人数2例,发病率9.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照射剂量和联合化疗增加了乳腺癌术后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 (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本研究选取32例IM-RT的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每周一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获取的CBCT图像和CT图像匹配后得出三维方向上的平移误差。结果 摆位误差绝对值分别为左右(1.50±0.87) mm,头脚(1.59±0.87) mm,腹背(1.95±0.99) mm,根据van Herk公式计算得到各个方向的PTV外扩值分别为左右2.9 mm、头脚4.5 mm、腹背3.1 mm。结论 建议PTV不均匀外扩;腹背方向摆位误差较左右、头脚方向大,在摆位中应注意误差大的方向,提高摆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2年6月至1989年6月治疗43例坏死性肉芽肿。全组采用C060及深部X线照射,照射量DT(40~60)GY/(4~6)周。20例配合口服CCNu。全组5年生存率为53%。早期病人预后良好。CCNu对疗效无影响。发热及复发再治者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